
1.與水流隔絕的水池。
與水流隔絕的水池。 唐 韓愈 《送王秀才序》:“故學者必慎其所道,道於 楊 、 墨 、 老 、 莊 、佛之學,而欲之聖人之道,猶航斷港絶潢,以望至於海也。” 明 宋濂 《錄漁人申鮮生辭》:“吾聞之,安絶潢者,以天下之水無過其大而不知有渤澥之宏深。”
絶潢(jué huáng)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絶”(斷絕)與“潢”(積水池)組合而成,本義指與水源隔絕的死水或淤塞的水池,引申為孤立無援的困境或停滞閉塞的狀态。以下是具體解析:
本義為“斷絕”,《說文解字》釋:“絶,斷絲也。”引申為隔絕、窮盡,如“絶路”“絶境”。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指低窪積水處,《左傳·隱公三年》有“潢污行潦之水”,《康熙字典》注:“潢,積水池也。”
來源:《康熙字典》(同文書局影印版)
“絶潢”字面指與活水隔絕的閉塞水池,如唐代柳宗元《袁家渴記》以“絶潢”喻溪流斷竭後的殘水。
來源:《柳宗元集》(中華書局點校本)
因“絶”含斷絕之意,“絶潢”在詩文中多象征無出路的境地。如宋代陸遊《書歎》中“身如絶潢舟”,喻人生困頓。
來源:《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陂水……西絶潢而入江”,描述水道斷絕後彙入長江的路徑。
來源:《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
“溝浍之流,不能運舟;絶潢之水,不能吞舟”,以“絶潢”諷喻才力不足者難成大事。
來源:《論衡校釋》(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漢語大詞典》将“絶潢”歸納為:
- 斷竭的水池;
- 比喻無出路的困境。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例句參考
“譬斷港絶潢,徒有回瀾,終無順流之勢。” ——明·張岱《陶庵夢憶》
“絶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與水流隔絕的水池”。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孤立的水池,不與外界水系連通。該詞由“絶”(斷絕)和“潢”(積水池)組合而成,字面強調封閉的水域環境。
比喻引申
在文學語境中常被用來比喻孤立無援的處境或脫離主流的錯誤方向。例如:
相關成語
與“絶潢”相關的表達包括“斷潢絕港”(形容路徑或方法錯誤)、“潢池弄兵”(指小規模叛亂)等,均借“潢”的封閉性引申出負面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筆直慚急饞食蟲王初笄打鴨驚鴛定科笃愛俄而翻雪分望伏辨菰飯桂綠黑名單撝呵甲矟截奪積積近縣俱那異均扯亢急曠夫怨女悃悰枯偏路鼗沒汩密地明晨撚子牆陰妾侍慶誕清輝遒文冉遺熱和日月旗潤辭掃道森磢深溪綀布樹根水方述脩死生四支松動邃林甜物鐵闆紅淚錄體訪投酒退遣脫營晚氣掀翻謝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