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枲耳的意思、枲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枲耳的解釋

草名。即卷耳。也稱蒼耳。《詩·周南·卷耳》“采采卷耳” 宋 朱熹 集傳:“卷耳,枲耳,葉如鼠耳。”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枲耳》﹝釋名﹞引 蘇頌 曰:“詩人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蒼耳,《廣雅》謂之枲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枲耳是漢語中對菊科植物“蒼耳”的古代稱謂。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枲”原指大麻的雄株,後引申為纖維粗硬的植物;“耳”則形容其果實形态似耳,表面密布鈎狀刺毛。該名稱最早見于《詩經·周南》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注解,漢代《說文解字》明确記載“枲,麻也。從木,台聲。耳,主聽也。象形”。

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枲耳具備以下特性:莖直立具縱棱,葉片三角狀卵形,頭狀花序腋生,瘦果包藏在具鈎刺的總苞内。這種特殊結構使其在《本草綱目》中被歸類為“蓏部”,李時珍特别強調“其子多刺,粘綴羊毛,故謂之羊負來”,揭示其傳播方式與名稱關聯性。

古代文獻中,枲耳具有雙重文化意象。魏晉時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記載其嫩葉可作野菜,而成熟後的刺果則被《齊民要術》列為妨礙農作物的雜草。藥典《神農本草經》将其列為中品,注明“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現代研究證實其揮發油成分具有抗炎作用。

注:本文參考文獻均引自權威典籍: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校勘本)
  2.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3. 陶弘景《神農本草經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枲耳”一詞可能為“葈耳”的書寫變體或發音相近的詞彙。結合文獻記載,“葈耳”指菊科植物蒼耳,其果實稱蒼耳子,具體解釋如下:

葈耳(xǐ ěr):即蒼耳,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特征包括:

  1. 形态特點:果實為倒卵形,表面有刺,易附着于人畜體表傳播。
  2. 藥用價值:蒼耳子可入藥,常用于治療鼻塞、風濕痛等症,但需注意其毒性,需經炮制後使用。
  3.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楚辭·九思·哀歲》,原注稱其為“惡草名”,古代文獻中多描述為具有負面象征意義的植物。

注意:該詞與現代醫學中的“耵耳”(耳垢栓塞)或“聤耳”(化膿性中耳炎)無直接關聯,後者屬于耳部疾病範疇。若需了解耳部病症,需明确具體用字。

别人正在浏覽...

寶珠市餅搏激不備不數辰告抽丁吹律鉏吾搗虛得空惦記非人覆佑鲠谔弓藏雊鳴規矩骨突犀含冤莫白将作長史減核奸谀潔精解試稽天酒炙菊酎看財童子快嘴困乏連峯烈婦李郭舟離鴻龍跳虎卧隆郁茫洋沒作理會處免試齊梁體輕裝绮态赇囑啓攢日落西山如醉方醒三好兩歹山鄉飾潔室居石棉蜀桐飼食田壟填納踢蕩蕩土壃屯學萬劫踒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