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即卷耳。也稱蒼耳。《詩·周南·卷耳》“采采卷耳” 宋 朱熹 集傳:“卷耳,枲耳,葉如鼠耳。”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枲耳》﹝釋名﹞引 蘇頌 曰:“詩人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蒼耳,《廣雅》謂之枲耳。”
“枲耳”一詞可能為“葈耳”的書寫變體或發音相近的詞彙。結合文獻記載,“葈耳”指菊科植物蒼耳,其果實稱蒼耳子,具體解釋如下:
葈耳(xǐ ěr):即蒼耳,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特征包括:
注意:該詞與現代醫學中的“耵耳”(耳垢栓塞)或“聤耳”(化膿性中耳炎)無直接關聯,後者屬于耳部疾病範疇。若需了解耳部病症,需明确具體用字。
《枲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聽覺”。它描述了人們通過耳朵感知聲音、接收和辨識聲音的能力。
《枲耳》的部首拆分為“木”和“耳”,表示該字與木有關,構成聲音的器官是耳。
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枲耳》這個詞的來源不詳,是漢字的一個原創詞語。
在繁體字中,該詞被寫作“枲耳”。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枲耳》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可能有多種變體。由于沒有相關記錄,具體的古代寫法無法确定。
1. 他的枲耳非常靈敏,能夠聽到細微的聲音。
2. 音樂的美妙之處在于能夠觸動人的枲耳。
3. 他在聽力測試中表現出色,展現了他敏銳的枲耳。
組詞:耳朵、耳膜、耳鳴、耳語、聽力。
近義詞: 聽覺、聽力。
反義詞: 聾、失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