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傳說 禹 臨 河 而得《河圖》。《竹書紀年》卷上:“當 堯 之世, 舜 舉之。 禹 觀於 河 ,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 河 精也。’呼 禹 曰:‘ 文命 治水。’言訖授 禹 《河圖》,言治水之事。”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昔分鼇命鳸之世,觀 河 拜 洛 之年。”參見“ 河圖洛書 ”。
(2).佛教故事。謂 波斯匿王 觀看 恒河 ,自傷發白面皺,而 恒河 不變。佛謂變者受滅,不變者原無生滅。見《首楞嚴經》卷二。後用以比喻佛性永恒。 清 錢謙益 《再次茂之他字韻》:“遲暮将離無别語,好将白髮喻觀河。” 清 趙翼 《即事》詩:“觀河性空在,老慨 波斯匿 。”
關于“觀河”的詳細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可分為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大禹得河圖
源自《竹書紀年》記載,大禹治水時在黃河邊遇見“河精”(白面魚身的神靈),被授予《河圖》以指導治水。此傳說與“河圖洛書”相關,象征天命與智慧傳承,後成為帝王受命治世的典故(如南朝徐陵《在北齊與楊仆射書》中引用)。
佛教哲理
出自《首楞嚴經》卷二,波斯匿王觀恒河時感歎自身衰老,佛陀借此闡明“變者受滅,不變者無生滅”的佛性永恒之理。後世用此比喻超越生滅的佛性,如清代錢謙益詩“好将白髮喻觀河”即化用此意。
“觀河”主要承載曆史與宗教雙重内涵,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指向。建議進一步查閱《竹書紀年》《首楞嚴經》等原著或權威注解(如百度百科)以深入理解。
觀河(guān hé)是一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觀(見部15畫)和河(水部8畫)。
這個成語源于古代,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觀河之水,逝世也如此。”意為觀察河水的流動,比喻人生短暫如河水般流逝。
觀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觀河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根據古籍《說文解字》的記載,觀在古代寫作“雚”,而河仍然保留現代字形。
例句:
組詞:觀察、觀察員、觀看、觀衆、觀音。
近義詞:觀看、瞻仰。
反義詞:忽視、漠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