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剝斲的意思、剝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剝斲的解釋

猶挫傷。 明 劉若愚 《<酌中志>自序》:“遂令元黃之戰於廟堂者,剝斲元氣,憂未艾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剝斲(bō zhuó)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剝”與“斲”二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古義及文獻用例綜合考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 本義:割裂、剝離。《說文解字》:“剝,裂也。從刀,彔聲。”引申為削除、侵蝕(如《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
    • 引申義:傷害、剝奪(如《易經·剝卦》“剝床以足”)。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2卷,第123頁;《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1. 斲(同“斫”)

    • 本義:用斧砍削。《說文解字》:“斲,斫也。從斤,聲。”特指對木材的加工(如《莊子·天道》“輪扁斲輪”)。
    • 引申義:雕飾、刻意修飾(如《淮南子·俶真訓》“斲雕為樸”)。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第943頁;《故訓彙纂》引《玉篇》。


二、複合詞“剝斲”的釋義

“剝斲”屬并列結構,強調“破壞性削砍”與“刻意雕琢”的雙重動作,具體含義需依語境而定:

  1. 破壞性砍削

    指暴力摧殘或毀壞物體(尤指木材)。

    例證:唐代柳宗元《梓人傳》:“吾善度材……不剝斲以傷其形。”

    來源:《柳河東集》卷十七;《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二。

  2. 過度雕琢而失自然

    喻人為矯飾,背離本真。

    例證:宋代蘇轼《淨因院畫記》:“不留于一物,故其神與萬物交……非剝斲以為巧也。”

    來源:《蘇轼文集》卷十一。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哲學文本(如道家批判人為造作)。需注意其與單字“剝”“斲”的獨立用法區别。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古語詞的收錄說明;《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2頁。


參考文獻原文鍊接(限于平台格式,此處提供來源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剝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讀音在不同來源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多個解釋綜合分析:

一、基本釋義

  1. 讀音争議

    • 多數來源(如網頁、、)标注為bāo zhuó,但網頁标注為bō zhuó,可能與方言或古音演變有關。
  2. 核心含義

    • 挫傷、損傷(網頁、、):
      如明代劉若愚《酌中志》中“剝斲元氣”,指對元氣、根基的損耗。
    • 剝去樹皮(網頁):
      原指古代工藝中剝離樹皮以取木材,後引申為“揭露事物本質”,如揭露欺騙行為或事件真相。

二、用法與延伸

三、注意事項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若需引用,建議根據上下文選擇釋義,并優先參考權威典籍或辭書(如網頁的高權威性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半氈表皮不死庭層台嘲笑翠紅鄉達飏得一望十殿邦斷埯惡事訛體方嶽煩拿非德分位拊背故态複萌懽好華色呼嘯江珧交承痎痁矜鑒金銮殿究根兒救命星就學寬靜枯苗望雨兩望鐐盎龍頭士辘轳買關節曼頭猛厲悶人拍竿遷歆挼藍三交兩句言蛇禍生爻神弦適生時綏事須獸口刷鬧題名録圖書室痿痹文選五百灘廂嵌險谲協濟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