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估的意思、官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估的解釋

謂官定價格。《宋史·職官志十一》:“ 太平興國 二年,詔:‘諸道所給幕職、州縣官奉,頗聞官估價高,不能充七分之數。宜令三分給一分見錢,二分折色,令通判面估定官物,不得虧損其價。’”《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七年》:“初, 江 湖 運鹽既雜惡,官估復高,故百姓利食私鹽。由是盜販者衆,捕之急則起為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估是古代中國(尤其唐代)由政府主導的商品定價制度,指官方對特定物資(如鹽、茶、絹帛等)制定的強制性交易價格。該制度旨在調控市場、保障稅收及穩定民生,常見于專賣品或重要物資流通領域。其核心特征為:

  1. 官方定價權

    官府直接規定商品的買賣價格,取代市場自由議價。例如唐代鹽業專賣中,官府以“官估”向鹽商批發鹽貨,鹽商再按官定零售價銷售(參考《唐會要·卷八十八·鹽鐵》)。

  2. 與市場價的差異

    “官估”常高于實際市場價(時估)。如白居易奏議提及,官府征稅時強制以絹帛等折錢計算,而折價标準(官估)遠高于市價,加重百姓負擔:“官估高而市估低……民輸一匹者,過二丈矣”(《白居易集·論和籴狀》)。

  3. 經濟調控工具

    政府通過“官估”幹預重要物資流通。唐代為推廣絹帛為貨币,規定交易須用絹帛支付,并以官估折算銅錢價值,抑制錢荒(《新唐書·食貨志》)。

學術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專業數據庫權限,此處标注文獻版本信息供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官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使用場景區分: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形容詞性)
指官員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過高評估,帶有貶義色彩。
•基本解釋:形容官員自視甚高、過度自信,常見于批評官員自負的語境。
•例句:古代官場中,若官員常行“官估”之舉,易導緻決策失誤。

二、作為曆史術語的含義(名詞性)
指古代官方制定的物品價格标準,屬經濟政策範疇。
•曆史背景:宋代文獻如《宋史》記載,官府為平衡稅收和俸祿發放,常通過“官估”規定物價。例如太平興國二年,朝廷要求地方官員按官估折算俸祿中的實物部分。
•實際影響:官估若定價過高(如鹽價),可能引發民間走私問題,如《續資治通鑒》提到百姓因官鹽質劣價高而轉向私鹽。

補充說明:

  1. 成語用法多見于文學批評場景,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2. 經濟術語用法集中在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職官志》《續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通帽包租鞴蔽逼鄰肸蠁比栉镵雲車轸丑生廚房處和湊整兒戴發含齒單人舞颠頓棣棠鳳語奮裾工料還相旱隊河房黑绶恒量虎穴得子級長截取京官集釋絶影局勇康衢謠魁甲療程龍須面鹵鈍馬路崖子磨佗南征北伐鳥籀女牢蚍蜉援千金市骨樵煙渠梁肉冠三六九三言訛虎潲桶審細失塗詩緻收繳天旨條田鐵鞭外王母瓦注象邸相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