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保持水土和防治自然災害而建設的一種長條形農田。《人民日報》1966.12.31:“我們仔細地研究了自然條件和成災規律,大興水利,大搞台田、圍田、條田、方田。”《詩刊》1978年第4期:“您默默走過條田、林帶和牧場。”
“條田”是農業領域的一個術語,主要指一種經過規劃的長條形農田,具有水土保持和防災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條田是由溝渠、防風林帶等固定設施圍成的長條形田塊,通常作為機械耕作、田間工程布局和土壤水分調節的基本單元。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合理規劃實現水土保持和自然災害防治。
多見于中國北方旱作區及江南水鄉,例如《人民日報》1966年報道的台田、條田結合案例,以及新疆等地的規模化農場。
提示:如需了解條田的具體規劃參數或曆史發展,可參考農業工程類文獻或地方志資料。
《條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修整田地”。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農民耕種或整治田地的工作。
《條田》兩個字的部首分别是“幹”和“田”。
“條”的發音是tiáo(第二聲),它的五筆筆畫數是6。
“田”的發音是tián(第一聲),它的五筆筆畫數是5。
《條田》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的字形是簡化字,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它們的繁體字形分别是“條田”。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寫作《條田》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它們的基本形狀和意義應該是相似的。
1. 農民們正在條田,準備開始春耕。
2. 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條田,使田地變得更加平整。
3. 村裡的每個家庭都要定期條田,以确保農作物的順利生長。
1. 條理:指事物的有條不紊、有層次的有序狀況。
2. 農田:指用于農作物種植的土地。
3. 條條框框:比喻固定的、約束人自由發展的各種規定和約束。
開墾、整地、耕作
荒蕪、荒廢、撂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