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哺捉發。《漢書·王褒傳》:“昔 周公 躬吐捉之勞,故有圉空之隆。”《文館詞林》卷一五六引 晉 鄭豐 《答陸士龍·鴛鴦》詩序:“其勞謙接士,吐捉待賢,雖 姬公 之下白屋, 洙 泗 之養三千,無以過也。” 唐 韓愈 《和李相公呈一二知舊》詩:“勿憚吐捉勤,可歌風雨調。”參見“ 吐哺握髮 ”。
"吐捉"是一個漢語詞彙,源自古代典故,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指"吐哺捉發"的縮略語,形容執政者或賢人為招攬人才而忙碌操勞的狀态。其核心含義是:為接待賢士,連口中的食物都來不及咽下(吐哺),洗頭時也匆忙握發起身(捉發),比喻禮賢下士的謙恭态度。
曆史淵源
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中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典故,後經《漢書·王褒傳》和晉代鄭豐《答陸士龍》詩序等文獻延伸為"吐捉"一詞。唐代韓愈在詩中曾用"勿憚吐捉勤"表達對勤政納賢的贊頌。
用法特點
屬于文言色彩濃厚的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詩詞創作,近義詞為"吐哺握發",反義詞可對應"倨傲怠慢"等态度。
擴展說明
該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尊賢重才"的價值理念,常與周公、孔子等古代賢臣形象關聯,體現古代政治文化對人才選拔的重視。
《吐捉》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指的是通過言語或行為來表達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不滿、厭惡或抱怨。
《吐捉》的拆分部首為口和手,并且共有8個筆畫。
《吐捉》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一種民間俚語或網絡流行語,一般用于表達對不滿或抱怨的情緒。
《吐捉》的繁體字為「吐捉」。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很可能沒有準确對應《吐捉》這個詞。
1. 他經常吐捉一下老闆,覺得老闆安排的工作太多太累。
2. 她在微博上吐捉了一番,說自己的生活很無聊。
3. 這些學生都在課堂上吐捉,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很多質疑。
對于《吐捉》,暫時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
近義詞包括:抱怨、牢騷、埋怨。
反義詞包括:贊揚、誇獎、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