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進餐。謂早餐時間很早。《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史記·淮陰侯列傳》:“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未起而牀蓐中食。” 清 曹寅 《宿華陽》詩:“最是衰脾慵早起,不堪蓐食徧津梁。”一說“蓐食”為飽食。見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
“蓐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語境具體分析:
早晨未起身即進餐
指在床席上(未起床時)吃早餐,形容用餐時間極早。這一解釋源自《左傳·文公七年》中的“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以及《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的記載。清代曹寅《宿華陽》詩句“最是衰脾慵早起,不堪蓐食徧津梁”也印證了此用法。
“飽食”的引申義
部分學者(如清代王引之)認為“蓐”可通“褥”,引申為“厚”“豐盛”,故“蓐食”指吃飽吃好。例如《後漢書·趙岐傳》中“蓐馬饷軍”的“蓐”即表“飽食”義。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結合上下文選擇釋義方向。
《蓐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躺在床上進食”。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食”,其中,“艹”是植物部首,表示與植物相關,而“食”是食物部首,表示與食物相關。
根據筆畫拆分,《蓐食》共有12畫,其中“艹”部2畫,“食”部8畫。這個字的拆分比較簡單,可以通過這些筆畫來方便地進行書寫。
《蓐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的文獻中。在《詩經·衛風·碩人》一篇中,有一句話:“蓐食其處。”意為“躺在床上進食的地方”。這句話通過形象的表達方式,描繪了一種舒適和安逸的生活狀态。
在繁體字中,蓐食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蓐食”。繁體字的書寫形式保留了漢字發展的曆史痕迹,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化。尤其是對于少數字,會有不同的書寫形式。但是對于《蓐食》這個詞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下面是一個例句,用來說明《蓐食》這個詞的用法:
在閑暇的午後,她躺在舒適的床上,享受着溫暖的陽光,蓐食着新鮮的水果。
詞語“蓐食”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出更多的短語和句子,例如“蓐食饕餮”、“蓐食不安”等等。
與“蓐食”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躺食”、“卧食”等,它們用來描述躺在床上進食的情景。
《蓐食》的反義詞很難确定,因為它主要描述一種進食的方式,很少與反義詞相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