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醫指積食之症。《醫宗金鑒·張仲景<金匮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注:“宿食病,即今之傷食病也,謂食隔宿不化也。”
(2).指未能消化的食物。《周書·藝術傳·姚僧垣》:“ 僧垣 曰:‘脈洪而實,此有宿食,非用大黃,必無差理。’”《再生緣》第二七回:“這劑藥,把肚子裡的宿食全部都消下去,熱也就退了。”
(3).留存過夜的食物。《二刻拍案驚奇》卷一:“真個是:香積廚中無宿食,浄明鉢裡少餘糧。”
(4).夜餐。 漢 焦贛 《易林·觀之豫》:“鰥寡獨宿,憂動胸臆,莫與宿食。”
“宿食”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中醫病症概念
指因脾胃功能失調導緻的食物積滞,表現為胸脘痞悶、嗳腐吞酸、舌苔厚膩等症狀。中醫經典《金匮要略》中将其稱為“傷食病”,需用大黃等藥物消導。
未消化的食物
特指停留在胃腸中未被消化的食物,可能引發發熱等不適。《周書·姚僧垣傳》提到脈象洪實可診斷為宿食,需用藥攻下。
過夜食物
字面指隔夜存放的食物,如《二刻拍案驚奇》中“香積廚中無宿食”即此意。
夜餐
古漢語中可指夜晚的餐食。如《易林·觀之豫》中“莫與宿食”,即無人共進夜餐。
其他補充
以上釋義綜合古典文獻和醫學典籍,實際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
宿食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宿指的是“過夜”、“住宿”的意思,食則表示“飲食”、“吃東西”。因此,宿食的本義是指在夜間住宿期間所進食物。
下面是宿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宿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在《周禮·地官》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古者以待于廟,燔于宿食。”可以看出,宿食在古代已經被人們所使用。
對于繁體字的寫法,宿食保持了簡體字的一緻,沒有特别的繁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宿食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宀肖”。可以看出,古代的人們用不同的字形來表示這個詞。
以下是宿食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與宿食相關的組詞有宿舍、宿命、食物等。
與宿食近義的詞有夜宵、晚餐、晚飯等。
與宿食反義的詞有早餐、午餐、午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