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方士導引之術。謂屈頸如鷮鳥之引氣呼吸,故稱。《後漢書·方術傳下·華陀》:“ 壽光 年可百五六十歲,行 容成公 禦婦人法,常屈頸鷮息,須髮盡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時。” 清 錢謙益 《留化館記》:“鷮息禽戲,塊然獨存。” 清 唐孫華 《再疊前韻》之四:“頻調鷮息神無恙,細寫蠅頭眼未妨。”
關于“鷮息”一詞的詳細解釋,目前暫未在權威文獻或詞典中找到明确釋義。結合搜索結果中相近字形或發音的詞語,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可能為生僻詞或輸入誤差
“鷮”字本身指一種長尾野雞(如環頸雉),而“息”有呼吸、栖息等含義。若按字面推測,“鷮息”可能指鳥類栖息的狀态,但此用法未見于常規詞典或古籍記錄,需更多文獻佐證。
相近詞語參考
根據搜索結果中相似詞語的釋義,可能存在混淆或字形相近的情況:
建議:
① 确認詞語的準确性,檢查是否為“鷮息”或其他相近詞;
② 若需考證生僻詞,可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
③ 參考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海》)或古籍數據庫獲取更精準釋義。
《鷮息》(jī xi)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語,在中文中表示“鳥鳴聲低微細小,有節奏的鳥叫聲”的意思。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鳥”、“息”,其中“鳥”是指鳥類動物,用于表示有關鳥的事物;“息”則是指息息相關的意思,與“息息相通”中的“息”字相同。
《鷮息》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的文學作品中,并在《梁書·謝安傳》中有使用。它是一種形容詞,用來形容鳥類的叫聲。
在繁體字中,《鷮息》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用相同的字形來表示。隻是在簡體字中,這個詞被簡化為了“鸠息”,但其含義和用法都沒有發生改變。
古時候,《鷮息》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些不同,其中的“鷮”字在古代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鸠”字,另外一種是“鸠”的異體字“鳩”,表示的都是鴿子。而“息”字則保持和現代一樣的寫法。
以下是幾個例句,來幫助理解和使用這個詞:
1. 清晨的鷮息,讓人感到甯靜而祥和。
2. 外面的鷮息傳來,預示着新的一天開始了。
3. 窗外的鷮息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在鄉村的日子。
組詞中可以使用的詞語有:“鷮鸸”(jī'ér,古代稱呼冬天從北方飛往南方越冬的鳥類)。
近義詞可以有:“鳴聲”、“叫聲”。
反義詞可以有:“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