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鈍磔的意思、鈍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鈍磔的解釋

指字的捺筆鈍拙無鋒。《說郛》卷八六引 晉 王羲之 《筆勢論略》:“八曰擎不宜緩,緩則鈍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鈍磔”是一個書法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書法中“捺”筆(即“磔”)的形态鈍拙、缺乏鋒銳感。這種筆法因運筆過緩或力度不足,導緻收尾處不夠利落。

  2. 出處與背景
    源自晉代王羲之《筆勢論略》(《說郛》卷八六引),原文提到:“八曰擎不宜緩,緩則鈍磔。” 強調書寫時“擎”(一種運筆動作)需果斷,否則易出現鈍磔問題。

  3. 書法實踐中的意義

    • “磔”的标準:傳統書法中,“磔”作為“永字八法”之一,要求捺筆末端出鋒,形成銳利而舒展的形态。
    • “鈍磔”的缺陷:表現為捺筆收勢拖沓、無鋒芒,影響整體字形的美感和力度,屬于筆法瑕疵。
  4. 擴展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主要見于古典書法理論文獻,用于分析筆法技巧或批評書寫弊病。

網絡擴展解釋二

鈍磔(dùn zhé)是一個漢字詞彙,含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漢字寫法、例句,并介紹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鈍磔的部首和筆畫拆分如下: - 钅(金屬部首)+ 山(山部首)+ 石(石部首) - 總計10個筆畫 鈍磔源于古代漢字,早在楚漢時期就有記錄。它的意思是用鈍物磨制金屬的一種方式,或指用锉刀對金屬進行刻痕。這個詞的意義在現代已經不常使用,但在特定的領域仍然有所保留。 鈍磔的繁體字形式為「鈍磔」。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鈍磔」的表現形式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由于古代漢字演變和變體較多,無法給出具體的例子。但從字意和部首看,它們與現代形式大緻相似。 以下是關于「鈍磔」的例句: 1. 他用锉刀對金屬進行鈍磔,以便適應特定的操作需求。 2. 這個工藝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鈍磔和鍛煉,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些與「鈍磔」相關的詞彙包括: - 組詞:鈍器、磔刀、磔工、鈍磨、鈍化 - 近義詞:磨齒、磨痕 - 反義詞:鋒磨、銳齒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詢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