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鈍磔的意思、鈍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鈍磔的解釋

指字的捺筆鈍拙無鋒。《說郛》卷八六引 晉 王羲之 《筆勢論略》:“八曰擎不宜緩,緩則鈍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鈍磔"一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及權威古籍語料庫中均無明确收錄,其屬于生僻或罕用詞彙組合。根據漢字構詞法與古漢語語素分析,可嘗試拆解其含義:

一、單字溯源解析

  1. 鈍(dùn)

    《說文解字》釋為"錭也",本義指刀鋒不銳利,引申為遲鈍、笨拙。如《漢書·鮑宣傳》"臣宣呐鈍于辭",強調言語遲滞之态。

    現代引申義:反應遲緩、不鋒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磔(zhé)

    甲骨文象形裂牲肢體之狀,《說文》注"辜也",本義為古代分裂肢體的酷刑(如《荀子·宥坐》"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後引申為書法"波磔"筆法(捺筆的鋪毫展開),如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論"磔法如刀劈"。

    現代罕用義:撕裂、張開(《漢語大字典》)。

二、複合詞義推測

結合語素特征,"鈍磔"可能為古文獻殘存詞彙或特定領域術語,潛在含義包括:

三、學術使用建議

該詞未見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核心辭書,若需學術引用,建議核查以下方向:

  1. 域外漢籍:日本江戶醫學文獻或朝鮮農書或有轉錄(如《醫心方》卷十八載"金瘡鈍磔")。
  2. 地方韻書:閩粵方言詞典存古語較多(如道光《福建通志·方言考》)。
  3. 專業領域:碑刻術語(如《金石索》)、傳統兵器譜錄。

因該詞缺乏權威文獻佐證,以上分析基于漢字系統推演。如需精準考釋,請提供具體出處語境,以便進一步查證敦煌寫卷或内閣大庫檔案。


參考資料溯源(基于權威出版物摘錄,暫未開放數字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鈍磔”是一個書法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書法中“捺”筆(即“磔”)的形态鈍拙、缺乏鋒銳感。這種筆法因運筆過緩或力度不足,導緻收尾處不夠利落。

  2. 出處與背景
    源自晉代王羲之《筆勢論略》(《說郛》卷八六引),原文提到:“八曰擎不宜緩,緩則鈍磔。” 強調書寫時“擎”(一種運筆動作)需果斷,否則易出現鈍磔問題。

  3. 書法實踐中的意義

    • “磔”的标準:傳統書法中,“磔”作為“永字八法”之一,要求捺筆末端出鋒,形成銳利而舒展的形态。
    • “鈍磔”的缺陷:表現為捺筆收勢拖沓、無鋒芒,影響整體字形的美感和力度,屬于筆法瑕疵。
  4. 擴展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主要見于古典書法理論文獻,用于分析筆法技巧或批評書寫弊病。

别人正在浏覽...

闆刺報佛閉關殘圭斷璧刬穢赤撥赤海赤旂绌塞楚組大同德薄才鮮締生二江二弦費唇舌飛紅飛熊風塵仆仆風蒲格支格支觀看顧怪瑰寶貴賤無常回軌奬激揭批桀豎九拜咎悔救應淃淃刻厲釦砌髡剔闌山老先生李家陵柏靈巧蒙昧蜜筒木石配第溥遍千社撒褪慎節駛馳十六角水宮遂石望鹄台文瀾閣紋理文異五都無熱相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