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節。《列子·湯問》:“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三國 魏 曹植 《閨情》詩:“彈琴撫節,為我絃歌。” 元 柳貫 《寒日山居》詩:“老來撫節偏多感,何必 雲安 有杜鵑。” 清 姚鼐 《送張橿亭少詹為晉陽書院山長》詩之一:“少壯曾幾時,撫節能無歎!”
“撫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指在歌唱或演奏時用手或器物打拍子,強調節奏的掌控。例如:
提到該詞源自古代喪禮儀式,後引申為“克制情緒、保持冷靜”。例如古人撫摸骨節(“節”)以抑制悲傷,逐漸演變為對情感欲望的節制()。不過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直接體現,可能為後世衍生義。
注意:若需深入探究古籍用例,建議參考《列子》《曹植詩集》等原始文獻,或通過權威詞典進一步驗證(可查看來源、4、6等)。
撫節是指按照傳統習俗,在特定的節日或紀念日進行安撫和祭祀的活動。這是中國文化中一種尊重傳統、弘揚美德的表現。
撫節的拆分部首是手,表示與手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8。
撫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古代,人們會在特定的節日或紀念日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紀念碑前拜祭,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祈求祝福。這一習俗逐漸形成了撫節的文化傳統。
撫節(注:節為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撫節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
1. 在清明節,人們會撫節祭拜祖先。
2. 年邁的祖輩教導我們要尊重祖先,撫節祭拜。
1. 撫掌:用手掌輕輕拍擊或握緊。例如:他撫掌大笑。
2. 撫摸:用手輕輕觸摸。例如:她撫摸着孩子的臉頰。
3. 撫慰:用溫暖、安撫的方式使人安心。例如:他用親切的話語撫慰了她。
安慰、寬慰、懷抱
忽視、冷漠、無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