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的意思、不食周粟的詳細解釋
不食周粟的解釋
《史記·伯夷列傳》:“ 武王 已平 殷 亂,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采薇而食之。”後以“不食周粟”謂清白守節。 老舍 《四世同堂》八七:“這四年裡,我受了多少苦,完全為不食周粟!積極的,我沒作出任何事來;消極的,我可是保持住了個人的清白!”
詞語分解
- 不食的解釋 .不吃。《論語·衛靈公》:“吾嘗終日不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後怒,不食。”.指不食之地。 唐 柳宗元 《連州司馬淩君權厝志》:“是州之南,有大岡不食,吾甚樂焉,子其以是葬吾。”詳“ 不
- 周粟的解釋 周 代的祿食。《史記·伯夷列傳》:“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采薇而食之。”後多指有氣節者所不能接受的新朝的俸祿。 唐 李白 《送張秀才從軍》詩:“ 周
網絡擴展解釋
“不食周粟”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ù shí zhōu sù,其核心含義是形容堅守氣節、不妥協于非正義或非認同的勢力。以下為詳細解釋:
含義
- 字面解釋:粟指小米,泛指糧食;字面意為“不吃周朝的糧食”。
- 比喻義:比喻忠誠堅定、清白守節,不因生計所迫而依附敵對勢力或違背原則。
出處與典故
出自《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商末孤竹國國君之子伯夷、叔齊的故事:
- 二人因反對周武王伐纣,認為以臣伐君不義。商朝滅亡後,他們拒絕食用周朝糧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最終餓死。
- 故事強調對氣節的堅守,成為後世稱頌的典範。
用法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褒義,形容人立場堅定、不妥協。
- 示例:
- 魯迅在《故事新編》中引用此典,諷刺某些虛僞的道德标榜。
- 老舍《四世同堂》以“不食周粟”表達角色在困境中保持尊嚴的決心。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守節不移、甯死不屈、堅貞不屈。
- 反義詞:卑躬屈膝、趨炎附勢、苟且偷生。
現代意義
現多用于強調在利益誘惑或壓力下保持原則,如拒絕為敵對勢力效力或堅守職業道德。
如需查看更多示例或完整出處,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文學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食周粟,這個詞可以解釋為不以救急之事為念,而去追求小節之食。現在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部首是“⺆”和“米”,共兩個部首。“⺆”在這個詞中被稱為“人”,表示人的意思。“米”表示糧食。這個詞由6個筆畫組成,每個筆畫可以看作是漢字中的一種基本畫法。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一種曆史典故。古時候,傳說周朝的國君武王曾經說過“吾不為周粟”,意思是他不會因為吃好的糧食而忘記追求更高尚的事物,而且還不會因為追求小節而忽視了救急的事情。後來這個成語就衍生出來,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時無視更重要的事情。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的寫法不完全一樣。在古代,這個詞可能會以傳統的繁複的方式寫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不再常用的字形和組合。但是現在,我們通常使用标準的簡化字體來書寫這個詞。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句,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用法和意義:他們過于專注于吃喝玩樂,不食周粟,對社會責任一無所知。
除了“不食周粟”這個成語,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可以使用。比如,你可以使用“忘我”或“利欲熏心”來形容一個人太過于追求個人利益而喪失了選擇正确行為的能力。
相反,如果你想描述一個人能夠抛棄個人利益而為大局着想,你可以使用諸如“大公無私”或“無私奉獻”的詞彙。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