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用的意思、國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用的解釋

(1).國家的費用或經費。《禮記·王制》:“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 鄭玄 注:“如今度支經用。”《後漢書·袁安傳》:“無故勞師遠涉,損費國用。” 宋 王安石 《上五事劄子》:“市易之法成,則貨賄通流而國用饒矣”

(2).言為國所用。《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 楊倞 注:“國賴其言而用也。”《韓詩外傳》卷二:“君子謀之,則為國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用”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義的經濟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國家財政支出或國家政務所需的費用。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禮記·王制》載“量入以為出,稱財多少之數,皆豫算其國用”,此處強調對國家財政的統籌規劃。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指國家政務運作的必要開支,包含軍費、官俸、公共建設等常規支出。《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定義為“國家的費用或財政支出”,《現代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說明其涵蓋“維持政權運轉與社會管理的資金消耗”。

二、詞源演變

從甲骨文“用”字的本義“施行”引申,商周時期已出現“用”與“國”的搭配使用。東漢鄭玄注《周禮》時明确“九式均節財用”中的“國用”包含祭祀、賓客、喪荒等九類開支,形成完整財政體系概念。

三、現代應用

在當代政經文獻中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政策分析,如《中國財政通史》将“國用”作為古代財政制度研究的核心概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報告則用該詞探讨傳統理財智慧對現代預算編制的啟示。

四、相關詞組

常與“民生”對舉構成“國計民生”,與“收支”搭配組成“國用收支”,與“不足”連用表達財政赤字。清代《賦役全書》記載的“國用浩繁”即指國家開支龐大的狀況。

網絡擴展解釋

“國用”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主要源自古代文獻和經史典籍:

一、基本釋義

  1. 國家的費用或經費
    指國家財政支出或公共事務所需的資金,多用于經濟、政務相關語境。例如:

    • 《禮記·王制》記載:“冢宰制國用,必于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
    • 《後漢書·袁安傳》提到:“無故勞師遠涉,損費國用。”
      此類用法強調對國家財政的管理與分配,常見于古代經濟制度論述。
  2. 言為國所用
    指個人才能或言論被國家采納、任用,帶有政治層面的意義。例如:

    • 《荀子·大略》稱:“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
    • 《韓詩外傳》卷二提到:“君子謀之,則為國用。”
      此處強調對國家治理的輔助作用,多見于儒家經典。

二、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國用”一詞較少單獨使用,但可能出現在特定領域:

“國用”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古代多指國家財政或人才任用,現代可能出現詞義泛化。建議查閱《禮記》《後漢書》等原典或權威詞典(如、8)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伯有草薙察核襜蔽懲難觸污耽昏電子式訂金定閱鬥夫阿谀放屁縫際豐妍伏法受誅幹急光風霁月歸旨國基滑道虎穴狼巢胡作非為講章件件箕賦劑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決雌雄浚財開演糠菜半年糧詈诟詈夷為跖淪替絡驿不絶面夷摹泐扒糕骈沓瞧得起柔順三足金雞山谷之士山水衲慎徽適情石影刷扮酸餡氣遂利素未謀面天殛同逆蛙吹外港危革微扣猥屑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