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的费用或经费。《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於岁之杪,五穀皆入,然后制国用。” 郑玄 注:“如今度支经用。”《后汉书·袁安传》:“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 宋 王安石 《上五事札子》:“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2).言为国所用。《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杨倞 注:“国赖其言而用也。”《韩诗外传》卷二:“君子谋之,则为国用。”
“国用”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语义的经济类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国家财政支出或国家政务所需的费用。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礼记·王制》载“量入以为出,称财多少之数,皆豫算其国用”,此处强调对国家财政的统筹规划。现代汉语中主要保留以下三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指国家政务运作的必要开支,包含军费、官俸、公共建设等常规支出。《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定义为“国家的费用或财政支出”,《现代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说明其涵盖“维持政权运转与社会管理的资金消耗”。
二、词源演变
从甲骨文“用”字的本义“施行”引申,商周时期已出现“用”与“国”的搭配使用。东汉郑玄注《周礼》时明确“九式均节财用”中的“国用”包含祭祀、宾客、丧荒等九类开支,形成完整财政体系概念。
三、现代应用
在当代政经文献中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政策分析,如《中国财政通史》将“国用”作为古代财政制度研究的核心概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报告则用该词探讨传统理财智慧对现代预算编制的启示。
四、相关词组
常与“民生”对举构成“国计民生”,与“收支”搭配组成“国用收支”,与“不足”连用表达财政赤字。清代《赋役全书》记载的“国用浩繁”即指国家开支庞大的状况。
“国用”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主要源自古代文献和经史典籍:
国家的费用或经费
指国家财政支出或公共事务所需的资金,多用于经济、政务相关语境。例如:
言为国所用
指个人才能或言论被国家采纳、任用,带有政治层面的意义。例如:
在现代汉语中,“国用”一词较少单独使用,但可能出现在特定领域:
“国用”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古代多指国家财政或人才任用,现代可能出现词义泛化。建议查阅《礼记》《后汉书》等原典或权威词典(如、8)以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白凤皇拜折钵略不贤都头蚕豆持贞楚之平刺笄澹雅调懴敌寇饭齐风激电骇富完古地理学谷陵赫戏猾狯黄碧欢言货殖假貣接丝鞭晋鼎极天居常决知遽容空过狂梦鲲鲍癞儿刺史冷凄凄陆海空卤化罗拜洛涧冥曹能地盼顾凭籍诮戏绮阁弃之度外洒海剌飒踏森挺少陪生别誓志送呈岁报邃初锁厅蹚将颓年午桥庄相会仙人绦霄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