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所需的器材用具。《管子·山至数》:“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财物,苟合於国器君用者,皆有矩券於上。君实乡州藏焉,曰某月某日。” 尹知章 注:“矩券,常券……其有皮革之类堪於所用者,所在乡州有其数,若今官曹簿帐。”
(2).旧指可以治国的人材。《荀子·大略》:“口不能言,心能行之,国器也。”《汉书·韩安国传》:“於 梁 举 壶遂 、 臧固 ,至它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颜师古 注:“国器者,言其器用重大,可施於国政也。”《晋书·庾冰传》:“顷皇家多难,衅故频仍,朝望国器,与时歼落,遂令天眷下坠,降及臣身。”《新唐书·张九龄传》:“ 仲方 ,生歧秀,父友 高郢 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
(3).国家的宝器,指钟鼎之类。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盖君子藏器以有待也,畜德以有为也……或运思於立言,或铭勋乎国器,殊途同归,其致一焉。”
“国器”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综合理解:
指对国家治理或民生有重要作用的物资或器具。如《管子·山至数》提到皮革、竹箭等物资符合“国器”标准,需官方统一管理。
指具备卓越才能、可担国家重任的人。例如:
特指钟鼎等象征政权或文化的贵重器物。如《抱朴子》提到“铭勋乎国器”,将功绩铸于钟鼎流传后世。
若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文化关联,可参考权威文献如《管子》《汉书》等(详见、2来源)。
《国器》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国”和“器”。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国家的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或工具。
在《说文解字》中,国字的解释是指国家,代表着统治者的权力和国家的自治。而器字则指的是可使用的工具或容器。
国字的部首是“囗”,包含4个笔画。器字的部首是“口”,包含3个笔画。
在繁体字中,“国”字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而“器”字的繁体写法为“器”,相比简体字多了一个额外的“月”部分。
在古代写法中,“国”字的上面常常加上“王”字,表示国家的政权统治。而“器”字的古代写法为“㠯”,在上面加上一个竖弯曲的“丩”字,表示器物的形状。
1. 他的领导能力和智慧是国家的重要国器。
2. 这些先进的科学仪器是提升国家科技发展的国器。
3. 公正和廉洁的司法体系是国家法治的国器。
组词:国家、国民、国旗、国籍。
近义词:国宝、国家机器、国之重器。
反义词:废国、乱器、敌器。
逼聚陛卫博弈布被瓦器承风秤象撦冶鼎鼎大名丁人返青扶护给廪隔搔工业局管控瞽说豁悟胡思乱量胡粤荐引剪纸鉴知羁宦惊仡近怀金口玉言决流坎井之鼃科班出身枯燥无味狼飧虎咽良民廉公廉士撩蜂吃螫历齿緑云衣麻力牦靬门键泯却褭亸捧腹大笑启服气听起繇闰统若敖鬼洒落沙丘绅带树畜谈驳颓魄吐气外求委裘纤诡鸮子泻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