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民性的意思、國民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民性的解釋

謂一國國民所特有的氣質。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四)》:“幸而誰也不敢十分決定說:國民性是決不會改變的。” 朱自清 《<老張的哲學>與<趙子曰>》:“将 阿Q 當作‘一個’人看,這部書确是誇飾,但将他當作我們國民性的化身看,便隻覺親切可味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民性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指特定國家或民族在長期曆史、文化、地理和社會制度影響下形成的共同心理特質與行為模式。這一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提出,他認為國民性反映了一個群體的精神文化内核。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國民性定義為“一國或一民族所特有的習性、氣質”,強調其具有穩定性與傳承性。

從構成要素看,國民性包含三個層面:一是集體價值觀,如《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指出的“對道德、倫理的普遍認知”;二是社會行為習慣,例如人際關系處理方式;三是文化心理結構,包括思維方式與審美取向。學者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分析,中國國民性中的“差序格局”觀念,便是農耕文明與儒家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需注意的是,國民性研究需避免絕對化。如社會學家孫本文在《社會學原理》中強調,國民性既有曆史延續性,也會隨時代變遷發生漸進式演變。當前學術界普遍采用跨文化比較方法,通過實證研究揭示不同國家國民性的共性與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國民性”是一個綜合文化、曆史和心理維度的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核心内涵

國民性指一個民族在長期曆史發展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态,表現為習慣、态度、情感等文化特征的穩定集合。它既是民族文化的心理積澱,也是區分不同民族的核心标識,常被譯為英文“national character”或“民族性格”。

二、形成與特征

  1. 三維塑造:在自然條件、社會制度、曆史進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多層次結構;
  2. 雙重表現:既有積極特質(如集體主義),也存在消極面(如保守傾向);
  3. 穩定性與可變性:魯迅曾指出“國民性并非決不會改變”,強調其動态演變特征。

三、學術認知

四、實踐應用

曆史上蔣介石曾提出國民性改造思想,試圖通過道德教化塑造現代公民,這類實踐反映了國民性概念在政治文化中的工具性價值。

擴展說明:該概念自20世紀初引入中國後,長期被用于文化批判與社會改革讨論,但需注意避免過度簡化複雜的民族心理特征。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辭海》釋義及民族心理學相關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悲思鞭驽策蹇表抒鞞柝碧筱波畫補實不自在楚嚴鼓次雎疵面麤戾鼎郊觀獨立宣言敷和歸林鍋貼兒寒種緩縱戶家谏獵人郊吊接伴使九精九聲拘禁距境開贊快馬溜撒闚欲郎君子弟攔子軍老貨礫洲龍鳳呈祥馬德裡縻絡明樓南革僻狹頗瓈七起八落七香箋設祭生産合作社省率繩正沈燃摔跤子雙職工特敕天財天室天足挺硬溫潤而澤無底藏仙井監顯令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