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ndwarmer] 〈方〉∶烘籃
(1).烘籃。中置小火盆以取暖的籠狀用具。《西京雜記》卷一:“﹝天子﹞以象牙為火籠,籠上皆散華文。” 南朝 陳 陰铿 《秋閨怨》詩:“火籠恆煖腳,行障鎮牀頭。”《南史·蕭正德傳》:“頃之奔 魏 ,初去之始,為詩一絶,内火籠中。”
(2).烘籠。罩于火盆上的籠狀烘具。 清 許乃钊 《武備輯要·鄉守器具·丸珠法》:“前賢論杵藥既成,或日曬,或火籠焙乾。”
火籠是一種傳統取暖工具,常見于中國南方部分地區,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基本定義
火籠在方言中被稱為“烘籃”,主要用于冬季取暖。它由竹篾編織的外殼和内部陶土或鐵制容器構成,通過放置炭火散發熱量。
結構與材料
功能與使用場景
除取暖外,還可烘幹衣物。主要流行于閩東、贛南、粵西等客家聚居地,曾是農村冬季必備生活用品。
曆史記載
漢代《西京雜記》提到皇室使用象牙制作的火籠,南朝文獻中亦有描述其用于暖腳、烘烤藥物等用途。
比喻義
該詞也用于形容悶熱封閉的環境,如“房間西曬像火籠”。
總結來看,火籠兼具實用性與文化特色,既是傳統取暖工具,也承載了地方生活記憶。
《火籠》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用來指代放置火種的器具或容器,類似于現代人常用的火盆。火籠作為一個名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人們采取的一種燃燒方式。
《火籠》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火(huǒ)和目(mù),火部表示與火有關,目部則表示與目光有關。筆畫總共為11畫,火部為4畫,目部為8畫。
《火籠》一詞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論語·陽貨》中:“子曰:‘得朋友、貞世以煦,仁政以矩,職守以籠之,國有道靜而後能容。’”這裡的“以籠之”就是使用火籠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火籠被寫作「火籠」。
在古代漢字中,火籠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秦朝的金文中,火字的形狀更加象征性,以表示火焰的呈現。我們也可以在其他古代文獻和曆史記錄中找到各種不同的寫法,展示了漢字演變的曆史。
1. 他在冬天使用火籠來取暖。
2. 周末的露營活動中,他們點燃了火籠來烤棉花糖。
與“火籠”相關的組詞有:
1. 燈籠
2. 明火
3. 竈火
4. 火把
近義詞:火盆、火竈、火燈
反義詞:水井、井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