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课的意思、国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课的解释

犹国赋。 明 张纲孙 《苦旱行》:“高田低田薄有收,比里稍可完国课。不然官吏猛如虎,终朝鞭扑畴能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钱粮者,朝廷之国课,非县官之私蓄。”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卷一:“此铁道经理之规模也。其所以裕国课,便民生,有不待言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国家征收的赋税,属于古代及近代汉语中对国家税收的正式或书面称呼。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国课(guó kè)

指国家法定的税收或政府向人民征收的钱粮。


二、历史沿革与语境

  1. 古代用法:

    “国课”多见于明清文献,强调税收的强制性与国家权威性。例如:

    • 《明史·食货志》:“凡赋役必验丁粮多寡,以均其力,以充国课。”
    •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做官的人,瞒了朝廷,滥收国课,私受人情。”
  2. 近代转型:

    民国时期仍沿用该词,如《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中“抗欠国课”属违法行为。现代汉语中逐渐被“国税”“税收”等替代,但在历史、法律文本及台湾地区用语中仍有保留。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国课:国家征收的赋税。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

    《汉语大词典》在线阅读(注:需订阅访问)

  2. 《辞源》(第三版):

    课:赋税。国课即国家赋税。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辞源》数据库(官方付费资源)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未直接收录“国课”,但标注“课”有“赋税”古义(如“课税”)。印证其历史语义。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五、学术研究参考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在《晚明史》中指出:

“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实为国课之延伸,然苛征过甚,终致民变。”

来源: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国课”作为中国封建时期至近代的核心财政概念,反映了国家权力与赋役制度的紧密关联。其语义演变亦投射出从“皇粮国税”到现代税收体系的转型轨迹。如需深度考据,建议查阅《中国历代食货志汇编》或《民国财政史》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国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文献或使用场景判断:

  1. 国家税收(主流含义)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国课”主要指国家征收的赋税。例如:

    •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提到“钱粮者,朝廷之国课”,强调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
    • 明代张纲孙《苦旱行》中“完国课”指完成纳税义务,否则会面临官吏催征。
  2. 国家课程(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资料将其解释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这种用法较少见,可能与现代教育术语“国家课程”(如所述狭义概念)产生混淆,需注意区分语境。

辨析建议:
在古籍或历史文献中,“国课”通常指向税收;若涉及现代教育政策,建议使用“国家课程”以避免歧义。需结合文本年代和领域综合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拔萃出群白黑不分悲感本支百世哔哔剥剥鼻青额肿柴羸承顶鼎新发颤枫林風馬牛焚券分腥汾阳宫公玷苽米餄餎画府回虑晦匿讳亡检节溅落僭上金钱会谨徒久约就正有道计无由出积霙夸浮旷世阑尾怜悯镣铫抹腻牧奴徘徊花钳奴乞留恶滥欺朦卿署三言二拍山炭深浅石鳖食相十堰市水鷄水浔水嘴馊臭外妇晚婆婆万顷诬词无辞憸士校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