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帝後忌辰,在寺觀設齋焚香。 宋 王溥 《唐會要·忌日》:“其京城及天下州府諸寺觀,國忌行香,一切仍舊。”《資治通鑒·唐懿宗鹹通九年》:“ 勛 雖不能用,然國忌猶行香。” 胡三省 注:“ 唐 自中世以後,每國忌日,令天下州府悉於寺觀設齋焚香。 開成 初,禮部侍郎 崔蠡 以其事無經,據奏罷之,尋而復舊。” 宋 王禹偁 《吳江縣寺留題》詩:“晨齋施筍唯溪叟,國忌行香祇縣官。”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三:“國忌行香起於 後魏 ,及 江 左 齊 梁 間,每然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謂之行香。”參閱《唐會要·忌日》。
“國忌行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方祭祀儀式,具體指在已故帝王或後妃的忌日,由官員前往佛寺或道觀設齋焚香以示悼念。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由“國忌”(國家忌日)和“行香”(焚香祭拜)組成,特指唐代确立的官方祭祀制度。每逢帝後忌辰,朝廷會指定寺觀(多為佛寺)舉行儀式,官員需到場焚香、設齋,以示對先人的追思。
曆史背景與實施
儀式特點
文化影響
這一制度促使文人官員頻繁出入寺觀,間接影響了唐代文學創作,如詩歌中常出現相關場景描寫(如宋王禹偁《吳江縣寺留題》提及“國忌行香祇縣官”)。
“國忌行香”是唐代國家禮儀與佛教文化結合的産物,既是對先代帝後的追悼,也強化了皇權與宗教的聯繫。如需進一步考證細節,可參考《唐會要》《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國忌行香》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在國家有重大災難或國家哀悼期間,不應該進行一些娛樂活動或慶祝祭祀的行為。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 “國” 和 “行”,其中 “國” 是指一個國家;“行” 是行為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由于它的分解出的每個字都隻有一個筆畫,所以整個成語也隻有兩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當時的人們非常注重對國家的忠誠和尊重。在國家有重大災難、國喪或者其他哀悼期間,人們認為不應該進行一些娛樂和慶祝的活動,以顯示對國家的尊重和悼念之情。
繁體字:"國忌行香"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寫法是:“國忌行香”。可以看出,“國” 和 “行” 的寫法保持不變,但是 “香” 的字形與現在的略有不同。
例句:
在國家喪期,人們都應該遵守《國忌行香》,不舉行任何慶祝活動。
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在國家面臨重大災難時,人們的行為表現出對國家的大愛和敬仰。
組詞:國家、行為、忌諱。
近義詞:國家之恥、悼念國喪、祭奠。
反義詞:國家報恩、國家慶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