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o Yuanming] (365—427) 東晉文學家、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谥靖節。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為江州祭酒、鎮江參軍,後任彭澤令。因不滿當時官員的腐敗而去職,歸隱田園,至死不仕。其詩以《歸去來兮辭》、《飲酒》、《桃花源詩》、《詠荊轲》、《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為代表,今存《陶淵明集》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後更名潛,號五柳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宋初詩人、辭賦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與“田園詩派鼻祖”。其名在漢語詞典中多指向其文學成就與精神品格,具體釋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1. 人物定義與文學地位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文人,其名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東晉文學家,以田園詩著稱,代表作有《歸園田居》《飲酒》等”。他的創作以自然質樸的語言風格和隱逸思想為核心,開創了田園詩的新境界。
2. 思想内涵與精神象征
陶淵明主張“不為五鬥米折腰”,追求自由獨立的人格理想,其思想融合了儒家“安貧樂道”與道家“返璞歸真”的哲學觀。如《歸去來兮辭》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等名句,被《中國文學史》評價為“以自然意象表達超脫世俗的生命态度”。
3. 文化影響與後世評價
宋代蘇轼稱其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明代學者胡應麟在《詩薮》中将陶詩列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現代學者袁行霈在《陶淵明研究》中指出,其作品“以個體生命體驗映射時代精神困境,具有永恒的人文價值”。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私谥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劉宋初的文學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鼻祖”。以下從生平、思想及文學成就三方面詳細解釋:
家世與早年
陶淵明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和父親均任太守,但至其父輩家道中落。他自幼受儒家教育,少年時曾懷有“大濟蒼生”之志,亦有仗劍遊曆的經曆。
仕隱生涯
29歲起曆任江州祭酒、參軍等職,因不滿官場腐敗和門閥制度,多次辭官。41歲任彭澤縣令僅80餘日,因“不為五鬥米折腰”憤然歸隱,徹底退出仕途。
歸隱生活
歸隱後生活貧困,曾遭遇火災,但仍拒絕朝廷征召,躬耕田園直至去世,享年約63歲。
儒道交融
早年受儒家濟世思想影響,後轉向道家自然觀。其歸隱并非消極避世,而是堅守氣節、追求精神自由的選擇。
“自然”哲學
主張順應本心,反對虛僞禮法,在《歸去來兮辭》中提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開創田園詩派
以《歸園田居》《飲酒》等詩描繪田園生活,語言質樸卻意境深遠,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千古絕唱。
散文與辭賦
《桃花源記》虛構理想社會,表達對現實的批判;《五柳先生傳》以自傳體展現安貧樂道的人格。
曆史地位
被歐陽修譽為“兩晉無文章,惟《歸去來兮辭》”,朱光潛将其與屈原、杜甫并列,視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如需更詳細的作品解析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權威文獻如《陶淵明集》或紀錄片《陶淵明》。
愛根熬腸刮肚暴舉不恌長治久安撐抉儲主啐罵疊噷鼎真弟兄峨岷餌兵兒時房望梵香俸祿浮論覆觞幹股挂屏孩兒還回豪宕阖扇緩怠見風轉篷降旗寄豭之豬禁從矩臬孔思周情來得早兩分法量體重貍豆另辟蹊徑林鐘角露鴻闾右埋沒内庫棚井辟寒香拳經蝺偻若無其事深情沈雨市籴師相搜慝天對田萊通劑土壩為人師表香消玉損鹹虀洗耳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