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in bud] 裹着花苞
含苞待放
(1).裹着花苞;吐芽。《明珠緣》第四四回:“隻見江梅點雪,岸柳含苞。” 冰心 《我們太太的客廳》:“石縫裡長着些小花,正在含苞。”
(2).指含苞的花蕾。 明 陳子龍 《薔薇篇》:“偷将纖指嘗紅露,折得含苞籠絳綃。”
(3).比喻未成熟的少女。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 秋 故含苞,大為鑿枘。”
“含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花朵未完全開放的狀态,同時也可用于比喻。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指花朵包裹在花苞中,尚未完全綻放的狀态。例如“含苞待放”形容花蕾即将開放,常見于自然景物描寫。
植物學角度
強調花蕾的閉合與孕育過程,如“江梅點雪,岸柳含苞”(出自《明珠緣》),描述植物在特定季節的生長階段。
形容少女或青春
比喻未成熟的少女,如清代小說《夜譚隨錄·秀姑》中“秋故含苞,大為鑿枘”,以花蕾象征少女的純真與成長。
象征希望與潛力
含苞狀态常被引申為事物處于初期階段,蘊含發展潛力,例如“含苞的創意”“含苞的夢想”。
詩詞與文學作品
冰心在《我們太太的客廳》中寫道“石縫裡長着些小花,正在含苞”,通過自然意象烘托場景氛圍。
成語擴展
衍生詞“含苞吐萼”進一步細化描述花朵從閉合到初綻的過程,如“花園裡的花兒含苞吐萼,清香四溢”。
“含苞”既描述自然現象,又承載文化隱喻,常見于文學、日常語言及跨文化表達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及《明珠緣》等文獻。
《含苞》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花朵未完全開放時,花瓣仍然卷曲在一起,好像在保護内部的花蕊。它描繪了一種嬌羞和柔美的形态,常用來形容年輕女孩兒的美麗和可愛。
《含苞》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木”,其中“艹”意指草字頭部首,“木”意指樹木。它由10個總筆畫構成。
《含苞》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車轄之什》中的一篇名為《車轄》的詩歌。其中“含苞柳”一詞首次出現,用來形容青春少女。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形容花蕊未開放的花朵的通用詞彙。
《含苞》的繁體字寫作「含葩」,其中「葩」代表花朵。繁體字的使用在一些地區或者文化習俗中仍然流傳至今。
在古時候,「含苞」一詞的寫法有所不同。較早期的寫法中,「苞」是寫作「襃」,由兩個部首構成,上方是衣,下方是倍,意指花瓣覆蓋着花蕊。
1. 少女臉上含苞微笑,宛如一朵嬌羞的花朵。
2. 那朵含苞的玫瑰正在綻放,散發出迷人的芬芳。
3. 春天的花園裡,到處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它們期待着溫暖的陽光。
組詞:含苞待放、含苞欲放、含苞待綻、含苞欲吐。
近義詞:綻放、怒放、鮮豔。
反義詞:凋謝、枯萎、殘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