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戲飲方式之一。 宋 張舜民 《畫墁錄》卷一:“ 蘇舜欽 、 石延年 輩有名曰鬼飲、了飲、囚飲、鼈飲、鶴飲。鬼飲者,夜不以燒燭;了飲者,飲次挽歌哭泣而飲;囚飲者,露頭圍坐;鼈飲者,以毛席自裹其身,伸頭出飲,畢,復縮之;鶴飲者,一盃復登樹,下再飲耳。”
“鶴飲”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種趣味飲酒方式,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詞義解釋
指古人飲酒時模仿鶴的動作,飲一杯酒後登樹,下來後再繼續飲酒。這種形式将飲酒與肢體動作結合,帶有遊戲性質。
文獻出處
源自宋代張舜民《畫墁錄》卷一,記載了蘇舜欽、石延年等文人命名的五種特殊飲酒方式,包括“鬼飲、了飲、囚飲、鼈飲、鶴飲”。其中鶴飲的描述為:“一盃復登樹,下再飲耳”。
文化背景
鶴在古代象征高潔、飄逸,文人常以鶴自喻。鶴飲将飲酒行為與鶴的姿态結合,體現了宋代士大夫群體追求風雅、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此外,其他飲酒方式如“囚飲”(露頭圍坐)、“鼈飲”(裹毛席伸頭飲)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宴飲的創意。
延伸用例
明代科學家王徵曾将“鶴飲”與虹吸等物理現象結合,設計出自動飲水裝置,可見此詞在後世衍生出技術層面的應用。
注:以上信息綜合了宋代文獻記載及後世演變,具體細節可參考《畫墁錄》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鶴飲》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白鶴在水邊飲水的樣子。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鶴”和“飲”。
詞語“鶴飲”的第一個字“鶴”可以拆分為“鳥”和“隹”兩個部首。“飲”的部首是“食”,意為喝。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數為23。
“鶴飲”這個詞在古代詩歌和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用來描繪優雅的白鶴在湖泊或河流邊飲水的場景。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也會使用繁體字“鶴飲”。
在古代,詞語“鶴飲”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古籍中會将“鶴”字寫作“鶴”,但字義和讀音都一樣。
1. 柳花柳葉滿池塘,鶴飲清波畫中長。
2. 白鶴翩翩起飛,優雅地在湖面上鶴飲一番。
1. 鶴舞:形容鶴在空中翩翩起舞。
2. 飲水思源:比喻要記住自己的根源和起源。
1. 鶴立雞群:形容某人因才華出衆而在同輩中顯得突出。
2. 鶴發童顔:形容老年人發白卻顯得年輕,精神矍铄。
1. 鹿鳴:指鹿在林中鳴叫的聲音。
2. 鴉雀無聲:形容非常寂靜,沒有一點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