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幹的意思、國幹的詳細解釋
國幹的解釋
國家之主幹,治國之本。《左傳·襄公三十年》:“ 子駟氏 欲攻 子産 , 子皮 怒之曰:‘禮,國之幹也。殺有禮,禍莫大焉。’” 南朝 齊 王儉 《侍皇太子釋奠宴》詩:“禮惟國幹,義實民端。身由業澡,世以教安。”
詞語分解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網絡擴展解釋
“國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1.基本含義
“國幹”指國家的支柱或主幹,比喻在國家治理和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人才或制度。具體可分為:
- 人才層面:指具備卓越才能和領導力的棟梁之才,如治國能臣、社會精英。
- 制度/理念層面:古代常指“禮”等維系國家秩序的根本制度,如《左傳》中“禮,國之幹也”。
2.出處與演變
- 曆史文獻: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三十年》,強調“禮”作為治國之本;南朝王儉的詩中進一步引申為“禮義安民”的治國理念。
- 現代用法: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性,如“科技人才是當代國幹”。
3.使用場景
- 治國理政:如讨論國家政策、人才培養時。
- 文學修辭:常見于曆史題材作品或正式演講中,增強莊重感。
- 教育領域:用于強調品德與才能兼備的人才培養目标。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棟梁、中流砥柱、國之重器。
- 反義詞:庸才、蠹蟲(指危害國家利益者)。
5.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學術或曆史類文本。其内涵從古代側重“禮制”逐步擴展到廣義的“國家支柱”,體現了語言的時代性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