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干的意思、国干的详细解释
国干的解释
国家之主干,治国之本。《左传·襄公三十年》:“ 子駟氏 欲攻 子产 , 子皮 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 南朝 齐 王俭 《侍皇太子释奠宴》诗:“礼惟国干,义实民端。身由业澡,世以教安。”
词语分解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 干的解释 干 (⑧干??乾) ā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古
网络扩展解释
“国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1.基本含义
“国干”指国家的支柱或主干,比喻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人才或制度。具体可分为:
- 人才层面:指具备卓越才能和领导力的栋梁之才,如治国能臣、社会精英。
- 制度/理念层面:古代常指“礼”等维系国家秩序的根本制度,如《左传》中“礼,国之干也”。
2.出处与演变
- 历史文献: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年》,强调“礼”作为治国之本;南朝王俭的诗中进一步引申为“礼义安民”的治国理念。
- 现代用法: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如“科技人才是当代国干”。
3.使用场景
- 治国理政:如讨论国家政策、人才培养时。
- 文学修辞:常见于历史题材作品或正式演讲中,增强庄重感。
- 教育领域:用于强调品德与才能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栋梁、中流砥柱、国之重器。
- 反义词:庸才、蠹虫(指危害国家利益者)。
5.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学术或历史类文本。其内涵从古代侧重“礼制”逐步扩展到广义的“国家支柱”,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账号额度使用完毕,请更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