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典诰的意思、典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典诰的解釋

(1).《尚書》中《堯典》、《湯诰》等篇的并稱。亦泛指經書典籍。《漢書·王莽傳中》:“各策命以其職,如典誥之文。” 唐 劉知幾 《史通·論贊》:“ 孟堅 辭惟溫雅,理多愜當。其尤美者,有典誥之風,翩翩奕奕,良可詠也。” ********* 《民彜與政治》:“迨已極其暴厲恣睢之能事,猶恐力有弗逮,則又文之以古昔之典誥,誇之以神武之聲威。”

(2).指典章诏令一類文字。《三國志·吳志·王蕃華覈等傳論》:“ 華覈 文賦之才,有過於 曜 ,而典誥不及也。” 南朝 梁 沉約 《修定樂書疏》:“《檀弓》殘雜,又非方幅典誥之書也。”

(3).指草拟诏令的官職。 宋 蘇轼 《張文定公墓志銘》:“近者,代言之臣未嘗副吾意;若使居典誥之任,亦國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典诰"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典"和"诰"兩個單字構成。從構詞法分析,"典"本義指重要的文獻典籍,《說文解字》釋為"五帝之書",後引申為法則、制度;"诰"原指上對下的告誡文告,《尚書》中有《大诰》《康诰》等篇目,特指帝王頒布的政令文書。二字合稱最早見于《尚書》的典谟訓诰體系,後成為古代官方文書的統稱。

在曆史演變中,"典诰"詞義發生三次重要延伸:其一,漢代經學家用以特指《尚書》中《堯典》《湯诰》等核心篇章,如孔安國在《尚書序》中稱"典谟訓诰誓命之文";其二,魏晉時期擴展為朝廷重要诏令的代稱,《文心雕龍·诏策》載"漢初定儀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诏書,四曰戒敕";其三,唐宋以後衍生出"典範性文書"的引申義,如《舊唐書·經籍志》将诏令集歸類為"典诰"。

現代漢語詞典學界定其雙重含義:①特指《尚書》中的典、诰類文獻,如《辭源》釋義"《書》有典、谟、訓、诰、誓、命諸體";②泛指古代帝王發布的正式文告,如《漢語大詞典》載"典诰者,帝王诏令之統稱"。該詞現存最早書證見于《漢書·藝文志》:"《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

詞義辨析方面需注意:"典诰"與"典谟"均出自《尚書》文體分類,但後者側重謀略記載;與"诏令"屬種關系,"典诰"強調文體的曆史傳承性。現代語言使用中,該詞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古代文體學領域,在《四庫全書總目·诏令奏議類》等典籍中保持專業術語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典诰”是漢語詞彙,拼音為diǎn gào,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并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和用法說明:


一、基本含義

  1. 經書典籍的統稱
    “典诰”最早指《尚書》中的《堯典》《湯诰》等篇目,後泛指儒家經典或重要典籍。例如《漢書·王莽傳》提到“如典诰之文”,唐代劉知幾在《史通》中贊其“有典诰之風”。

  2. 典章诏令類文字
    指古代帝王頒布的政令、法律文件或官方文書。例如《三國志》提到“華覈文賦之才,而典诰不及也”,說明其與政治文書相關。

  3. 草拟诏令的官職
    宋代蘇轼在《張文定公墓志銘》中提及“居典诰之任”,即指負責起草诏令的官員職位。


二、延伸用法


三、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如今“典诰”多用于形容重要文件或命令的頒布,或借指經典文獻。例如:

“這份政策文件猶如現代典诰,影響深遠。”


“典诰”一詞融合了曆史文獻、政治文書和官職職能三重含義,體現了古代中國政治與文化的緊密關聯。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涉及《尚書》内容時側重經典性,涉及诏令時則偏政治性。

(以上内容綜合自、、、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伴當半對數半信半疑爆烈冰紋插話襜裙擔夫東北虎多羅拂然萯陽概圖固化耗射黑出律狠闇橫土宏儒厚福話别睆睆戶衛胡志明市绛人艱子金珥磕槎兩闱留侯樓花戮力同心茂苑夢白雞蒙騰男室女家辟口奇秘人日人主三元節攝詟時措衰絕水耨歲寒隋和蘇轼跆藉它時通诰通時推誠相見頑顔微胤文君新寡詳平邪眺細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