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rious countries] 某一時期并存的各國
列國相争
東周列國志
(1).指 春秋 戰國 時的諸侯國。《左傳·莊公十一年》:“列國有兇稱孤,禮也。”《史記·貨殖列傳》:“ 管氏 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 明 王鏊 《震澤長語·經傳》:“ 春秋 列國大夫會盟,多賦詩以見志。”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 周 室既衰,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而遊説之風寖盛。”
(2).泛指各國并存的某一時期或各個國家。 唐 劉禹錫 《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紀》:“ 漢 之文至列國而病, 唐 興復起。”
“列國”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某一時期并存的多個國家,尤其用于描述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以下是詳細解釋:
春秋戰國語境
特指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如《左傳·莊公十一年》提到“列國有兇稱孤”,表明諸侯國在災禍時自稱“孤”的禮儀。
司馬遷《史記》中也用“列國”描述諸侯國的經濟實力對比。
現代引申
可泛指國際社會中并存的國家,如“列國相争”形容多國間的競争關系。
“列國”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口語中更常用“各國”。如需進一步了解春秋列國詳情,可參考《東周列國志》等文獻。
《列國》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把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按照順序列舉出來。
《列國》的拆分部首是“刂”和“十”,分别表示刀和十字。它的筆畫數目是5畫。
《列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古代文獻中。在這本書中,它用來描述春秋時期周朝的一個儀式:“列國皆朝周。”意思是各個國家都來參加周朝的朝拜儀式。
《列國》的繁體字形為「列國」,即在“國”字的上方加上“土”字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種寫法是将“列國”寫作“列國”,即在“國”字的上方加上兩個點。這種寫法源于《字彙》這本古代字書。
1. 《列國》中列舉了世界各國的名稱。
2. 這個地圖把不同的國家依次标在了《列國》的篇章中。
列國愁:指衆多國家的困擾或煩惱。
列國喜:指衆多國家的歡樂或喜悅。
各國:表示不同的國家。
國家:指一定範圍内的政權組織。
異域:指不同的地區或國家。
外國:指與自己國家不同的其他國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