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旨的意思、朝旨的詳細解釋
朝旨的解釋
(1).朝廷的旨意。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朝旨以董司嶽牧,敷興邦教。”《南史·王鎮之傳》:“有 鮮于文粲 與 晏 子 德元 往來,密探朝旨,告 晏 有異志。”
(2).朝廷的命令。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其公試省試考官,則臨時委朝士及監司太守舉儒醫,取朝旨點差,庶幾人知習學,不至以庸醫殺6*人。”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陸放翁年譜》:“自註‘予将赴 僰道 ,被命東歸。’蓋史部選 叙州 ,而朝旨令赴行在也。”
詞語分解
- 朝的解釋 朝 ā 早晨:朝陽。朝晖。朝暮。朝霞。朝氣。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複無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對着:朝向。朝前。朝陽。坐北朝南。 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的參拜:朝見。朝拜。朝聖。朝香。朝儀。 封建時代帝王接見官吏,發號施令的地方,與“野”相對:朝廷。上朝。退朝。朝野。朝政。朝臣。朝議。朝房。 稱一姓帝王世代相繼的統治時代;亦稱某一個皇帝統治的時期:朝
- 旨的解釋 旨 ǐ 意義,目的:意旨。要旨。主旨。言近旨遠。 封建時代稱帝王的命令:旨令。奉旨。 美味:旨酒。甘旨。旨蓄(貯藏的美好食品)。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朝旨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朝旨”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
朝廷的旨意
指帝王或中央政府發布的決策、政令或指示。例如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提到“朝旨以董司嶽牧,敷興邦教”,意為朝廷通過旨意任命官員以推行教化。
-
朝廷的命令
強調具有強制性的官方指令。如宋代俞文豹《吹劍四錄》記載“取朝旨點差”,即根據朝廷命令選拔官員。
二、曆史用例與擴展
- 南朝時期:常用于官員任命或政策推行,如《南史》中記載“密探朝旨”,指暗中探聽朝廷意圖。
- 宋代:涉及科舉制度,如“朝旨點差”表明官員選拔需嚴格遵循朝廷指令。
三、綜合定義
“朝旨”是古代政治語境中的專稱,兼具“決策内容”與“行政命令”的雙重性質,其權威性直接源于皇權或中央政權,常見于史書、政論類文獻。
說明: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提及“宗教參拜”等釋義,但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誤讀,建議以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曆史文獻)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朝旨 (zhāo zhǐ) 的意思
朝旨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朝廷的命令”或“皇帝的谕旨”。 它通常用于表示政府機構或統治者發布的正式命令、政策或指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朝旨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木”(mù)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木”字有關聯;“卩”(jié)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文書公函相關。根據五筆輸入法,朝旨共有9個筆畫。
來源
朝旨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官方文書中,用于指代國家元首或朝廷上層領導發布的重要命令。一般來說,朝旨是由皇帝親自起草審定後籤發的。
繁體
繁體字“朝旨”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任何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朝旨”的外形有些不同,但整體結構仍然相似。以篆書為例,它的形态更加方正,且筆畫有所簡化。但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字義都保持一緻。
例句
1. 皇上下達的朝旨要大臣們立即執行。
2. 官方的朝旨已經公布,這将對國家經濟産生重大影響。
組詞
朝陽、旨意、朝令、旨趣、朝氣、旨意、朝拜等。
近義詞
诏令、敕令、旨意、命令。
反義詞
自由、放任。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