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糾聽的意思、糾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糾聽的解釋

猶糾察。《陳書·宣帝紀》:“凡諸辯決,務令清乂,約法守制,較若畫一,不得前後舛互,自相矛楯,緻有枉滞。紆意舞文,糾聽所知,靡有攸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糾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糾聽”意為糾察、監察,指對事務或行為進行監督、審查,以确保符合規範或法律。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司法或行政語境,強調對判決、政務的監督。

二、字義分解

  1. 糾(jiū):
    • 本義為纏繞,引申為矯正(如“糾正”)、集合(如“糾合”)。
    • 在“糾聽”中側重“監察、矯正”之意。
  2. 聽(tīng):
    • 本義為用耳接受聲音,引申為治理、判斷(如“聽訟”“聽政”)。
    • 此處指對事務的審查與裁決。

三、文獻出處

《陳書·宣帝紀》記載:“凡諸辯決,務令清乂……糾聽所知,靡有攸赦。” 此句強調司法裁決需公正,并通過“糾聽”嚴查徇私舞弊行為。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屬于古語詞彙。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監察”“審查”等現代術語。

“糾聽”是古代司法行政領域的專業術語,融合了“糾”的監察與“聽”的治理雙重含義,體現了傳統社會治理中對公正與規範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聽

糾聽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包括“糾”和“聽”。

拆分部首和筆畫

“糾”字的部首是“纟”,讀音為“jiū”,它的總筆畫數為6。

“聽”字的部首是“耳”,讀音為“tīng”,它的總筆畫數為7。

來源

“糾聽”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道家哲學,糾指糾正、調節,聽指傾聽、聆聽。它強調了通過糾正和傾聽來修正自己的錯誤,改善自己的品德和修養。

繁體

在繁體字中,“糾聽”這個詞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中,“糾”字的形狀更加簡化,隻有3個筆畫;而“聽”字則有6個筆畫,和現代相比形狀稍有差異。

例句

1. 他總是糾聽他人的建議,不斷完善自己。

2. 我們應該虛心糾聽他人的意見,不固執己見。

組詞

組詞中可以用到“糾聽”的詞彙有:
- 糾正:改正錯誤、調整
- 聽取:聆聽、接受别人的意見
- 糾紛:解決争議、糾結
- 聽衆:聆聽者、觀衆
等等。

近義詞

與“糾聽”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 反省:反思自己的行為、檢查自己的言行
- 傾聽:用心聽取、認真聆聽
- 修正:矯正、改變
- 改善:改進、提高
等等。

反義詞

與“糾聽”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 忽略:不理會、漠視
- 忽視:不注意、忽略
- 執迷:固執己見、不聽勸告
- 自負:自以為是、自命不凡
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