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报虞的意思、报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报虞的解释

古时不待三月之殡而急葬者,须随即举行虞祭,称“报虞”。《礼记·丧服小记》:“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 郑玄 注:“报,读为赴疾之赴,谓不及期而葬也。既葬即虞,虞,安神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报虞”是古代丧礼中的特定仪节,指丧家向亲友通告虞祭完成的行为。虞祭是周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环节,据《仪礼·既夕礼》记载,虞祭需在安葬后连续举行三次,分别称为“初虞”“再虞”“三虞”,旨在使亡者灵魂安定。

该词由“报”和“虞”二字构成:“报”取告知、回复之意,《说文解字》释为“当罪人也”,后引申为回禀;“虞”特指安魂之祭,《礼记·檀弓下》郑玄注称“虞,安也”,即通过祭祀使亡者神魂安息。此仪式常见于士大夫阶层的丧礼,如《朱子家礼》详载虞祭流程,其中“报虞”标志着整个虞祭仪式的终结。

文献例证可见于《清史稿·礼志》:“既葬,反哭于庙,遂行虞祭……报虞于吊者。”说明该仪式具有向吊唁者正式通告丧礼进程的社会告知功能。现代汉语中,随着传统丧礼简化,此词已转为历史语义学范畴的专门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报虞”是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特殊祭祀仪式,其含义和流程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 核心定义
    指因特殊原因未按常规殡期(三月)而提前下葬时,需立即举行的虞祭仪式。该词由“报”(通“赴”,表急迫)和“虞”(安神之祭)组成,强调急葬后即刻安抚亡者魂魄。

  2. 礼制出处
    源自《礼记·丧服小记》:“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谓不及期而葬也。既葬即虞,虞,安神也。”说明急葬者跳过常规殡期,但需补行虞祭以完成礼制。

  3. 仪式流程
    正常丧礼为:殡(停柩三月)→葬→虞祭(安魂)→卒哭(止哀)。而“报虞”对应的是:急葬(未满三月)→立即虞祭→三个月后再行卒哭。这种调整既维护礼制框架,又兼顾特殊情况。

  4. 文化意义
    反映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虞祭通过奉食、祝祷等仪节使亡魂安定,急葬后补行此祭,体现对魂魄归宿的重视,避免因仓促下葬导致礼法缺失。

需注意,“报虞”属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礼制术语,现代已无实际应用,研究时可参考《礼记》郑玄注及清代学者考据。

别人正在浏览...

班丝贝便假若草拟戴玄履黄鼎湖龙去讹幻二柳饭囊酒瓮非池中物宫罚钩爪怪奇祼飨涵畅合音字环周花椰菜悔咎昏猜讲宣检讨娇淑驾头机搆击鼓传花静淑酒大工久怀揩免刊校狂僻髺垦留任柳下惠龙鉢漭卤毛发没内外梅蕊么么明资匠磨古内篇怕风怯雨凭靠仁诲容顺上夜绅士协定试巴受冷水底鱼説三分踏破铁鞋天鷄壶钿头顽具万事如意炜煌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