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意思、春分的詳細解釋
春分的解釋
[the Spring Equinox]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20或21日。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
詳細解釋
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在公曆3月20或21日。此日,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長短平分,故稱。《逸周書·周月》:“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宋 蘇轼 《癸丑春分後雪》詩:“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杏不勝威。” 明 王鏊 《震澤長語·象緯》:“二節為一時,陽氣上升共四萬二千裡,正天地之中、春分之節也。” 邢樹本 《二十四節與農事·春分》:“春分時節, 河北 大地春色更濃,溫度升高,雨量增加。”
詞語分解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 分的解釋 分 ē 區劃開:分開。劃分。分野(劃分的範圍)。分界。分明。條分縷析。分解。 由整體中取出或産生出一部分:分發。分憂。分心勞神。 由機構内獨立出的部分:分會。分行(俷 )。 散,離:分裂。分離。分别。
網絡擴展解釋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也是春季的中分點,具有豐富的天文、氣候和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與時間
- 春分在每年公曆3月19日至22日交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0°(春分點),直射地球赤道。古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因晝夜均分且平分春季而得名。
-
天文意義
- 春分日全球晝夜等長,各約12小時。此後太陽直射點北移,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反之,标志着北半球春季正式到來。
-
氣候特征
- 春分後,中國除青藏高原及北部部分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進入氣候學意義上的春季,氣溫回升、雨水增多。此時雷電活動開始頻繁,民間有“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的物候描述。
-
文化與習俗
- 傳統習俗:包括豎蛋、吃春菜、祭日、放風筝等。
- 國際意義:春分是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的新年,已有3000多年曆史。
- 農事活動:江南地區進入早稻播種期,北方則開展春管和防倒春寒工作。
若需更完整的節氣文化或氣候數據,可參考來源網頁的詳細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分,這個詞的意思是春天的分界點,即陽曆的某天,春天開始正式進入白天與黑夜時間相等的階段。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日(rì)和刀(dāo)
- 筆畫:春(8畫),分(4畫)
來源:春分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和《儀禮》兩經中,意思是春天的分界。春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是古人根據太陽視運動而形成的。
繁體:春分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春分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例句:春分那天,大地開始恢複生機,萬物開始發芽生長。
組詞:春分節、春分時刻、春分假期、春分天氣等。
近義詞:春分節氣的近義詞有春始、中春等。
反義詞:春分節氣的反義詞有秋分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