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月儿的意思、供月儿的详细解释
供月儿的解释
旧俗于阴历八月十五夜,陈设月饼、鲜果等以祭月,称为供月儿。
词语分解
- 供的解释 供 ō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给(?)。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求 供 ò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 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 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
专业解析
“供月儿”是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老北京的传统中秋习俗之一,指在中秋节夜晚设香案、摆放祭品祭祀月亮的仪式活动,也称为“祭月”、“拜月”或“供月”。其核心含义和习俗要点如下:
-
仪式目的与象征意义:
- 感恩与祈福: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和秋报习俗。中秋正值丰收时节,人们通过祭祀表达对月亮(常被视为月神)赐予五谷丰登、生活安康的感恩之情,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团圆幸福。
- 团圆寄托:圆月象征团圆,供月儿是中秋节家人团聚的重要环节,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亲人平安的深切愿望。
- 女性祈愿:旧时习俗中,祭月常由女性主持(“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未婚女子会祈求月神赐予美好姻缘(“拜月老”),已婚女子则祈求子嗣或家庭平安。
-
核心仪式内容:
- 设香案:在庭院中或朝东的窗前设立供桌(香案)。
- 供奉神码(月光纸):张贴绘有月光菩萨(如嫦娥、太阴星君)或月宫玉兔捣药等图案的“月光纸”(神码),作为月神的象征。
- 摆放供品(核心元素“月儿”):
- “月儿”特指:最主要的供品是特制的、象征月亮的圆形糕点,即“月饼”。在老北京,常指一种翻毛酥皮的自来红或自来白月饼,有时也特指一种较大的、印有月宫图案的“团圆饼”。
- 其他供品:除月饼外,还常供奉当季水果(如寓意“平安”的苹果、“多子”的石榴、“团圆”的葡萄、柿子、梨、枣、栗子、柚子等,尤以西瓜为重要,需切成莲花状)、清茶、鲜花(如象征“玉堂富贵”的玉簪花、海棠花)、毛豆枝(喂玉兔)、鸡冠花等。讲究“九节莲藕”和“带枝带叶的毛豆”。
- 焚香礼拜:由家中女性主祭,点燃香烛,向月亮方向行礼叩拜或祈福。
-
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 老北京特色:“供月儿”一词及其具体供品组合(如毛豆枝、鸡冠花、莲花瓣西瓜)带有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是京味中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家庭仪式感:仪式通常在全家团聚后进行,增强了节日的仪式感和家庭凝聚力。
- 民俗传承:这一习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间信仰,是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
“供月儿”是指中秋节夜晚祭祀月神的传统仪式,以摆放象征月亮的月饼(即“月儿”)为核心供品,辅以时令瓜果鲜花等,表达对丰收的感恩、对团圆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祈愿,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秋民俗活动。
参考来源:
- 民俗学专著及辞典:如《中国民俗大系》、《北京民俗志》、《老北京的年节》等对中秋“供月儿”习俗有详细记载。
- 权威文化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相关民俗资料。
- 官方媒体文化报道:《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曾刊载介绍老北京中秋习俗的文章。
- 地方志与文史资料:如《北京志·民俗志》、各区县文史资料选辑中关于传统节日的记述。
网络扩展解释
“供月儿”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个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供月儿”指旧时民间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通过摆放月饼、新鲜水果等祭品祭拜月亮的习俗。这一活动既表达对月亮的崇敬,也寄托了人们对团圆、丰收的美好祈愿。
2. 时间与形式
- 时间:固定在每年中秋节(八月十五)夜间进行。
- 祭品:以月饼为主,辅以当季水果(如石榴、葡萄、苹果等),部分地区还会焚香、点灯。
3. 文化内涵
祭月习俗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与中秋节融合,成为家庭团聚的象征。供月仪式中,祭品的选择(如圆形月饼)也暗含“圆满”之意。
4. 其他名称
该习俗在不同地区也被称为“拜月”“祭月”,而“供月儿”更偏向北方方言中的表述。
总结
“供月儿”是中国传统中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家庭和谐的重视。现代虽简化了仪式,但其核心寓意仍被保留。
别人正在浏览...
拜惠半空璨烂抄白麨面城脚称乐辰巳垂谅大开方便之门的对联吊袜带迭嶂层峦定武石堆积钝口拙腮独幸发夹菲律宾孤耸黑粉简贱睫眸霁鉴计论嚍嚍烤箱冷急丁犁锄隶籍凌践露底緑林豪士偭规泥塑漰湍平火评头品足葡萄褐弃觚麒麟雏弃杖草跧蹙仁者乐山桑末三山山吟泽唱庶幸宋香天行证候抟气途毙颓澜蜿蜒宛叶文莱文武双全歍唈鲜楚鲜羽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