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正的意思、敕正的詳細解釋
敕正的解釋
亦作“勅正”。整饬;整頓。《漢書·翟方進傳》:“ 方進 國之司直,不自敕正以先羣下。”《漢書·谷永傳》:“誠敕正左右齊栗之臣,戴金貂之飾,執常伯之職者,皆使學先王之道,知君臣之義。”《後漢書·馬嚴傳》:“宜敕正百司,各責以事。”
詞語分解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正的解釋 正 è 不偏斜,與“歪”相對: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則的:正當(刵 )。正派。正楷。正規。正大光明。正言厲色。撥亂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義。正氣。 恰好:正好。正中(恘 )
專業解析
敕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帝王或尊長對文書、言行等進行審查、糾正和規範的行為。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詞源與字義解析:
- 敕 (chì):本義為告誡、命令,特指帝王自上而下發布的诏書、命令。引申為上級對下級的告誡或訓示。
- 正 (zhèng):本義為不偏斜、端正。引申為使端正、糾正、匡正、規範之意。
- 二字結合,“敕正”強調以權威(尤指帝王或尊長)之力進行審查、修正,使其符合規範或要求。
-
核心釋義:
- 帝王批改诏令文書:這是“敕正”最古典和核心的用法。指皇帝親自審閱、修改臣下起草的诏書、敕令或其他重要官方文件,以确保其内容、措辭準确無誤,符合朝廷規制和帝王本意。
- 尊長教導、規範晚輩言行:引申義指尊長(如父母、師長、上級)對晚輩(子女、學生、下屬)的言行、文章、學業等進行教導、指正和規範,使其合乎禮儀、道德或規範。
-
用法與語境:
- 曆史公文語境:在古代文獻和史書中,“敕正”常用于描述皇帝處理政務文書的具體行為,體現了皇權的直接行使和對文書制度的重視。
- 教育訓導語境:在涉及家庭教育、師徒傳承或上下級關系的文本中,“敕正”可表示尊長對晚輩的諄諄教導和嚴格要求,帶有權威性和指導性。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敕正”一詞已不常用,屬于書面語或曆史語詞。但在特定語境(如研究曆史、仿古寫作或強調權威指正時)仍可能出現,多取其“指正”、“匡正”的引申義,且常帶有謙敬色彩(如請尊長“敕正”自己的文章)。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豐富、釋義最權威的大型語文工具書之一,對“敕正”的詞義源流、曆史用法有詳細考釋。
- 《辭源》(商務印書館):作為一部重在探求詞的古義和源流的辭書,《辭源》對“敕正”在古代公文制度和尊卑關系中的用法有精當解釋。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此詞典專攻古代漢語詞彙釋義,對“敕正”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和含義有明确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敕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ì zhèng,其核心含義為整饬、整頓,尤其指通過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告誡進行糾正和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敕:本義為帝王的诏令或告誡(如“敕命”“敕書”),亦有“整頓”之意(同“饬”)。
- 正:指糾正、不偏斜,符合法則。
兩字組合後,詞義強調通過權威指令進行整頓,使事物歸于正軌。
-
文獻用例
- 《漢書·翟方進傳》:“方進國之司直,不自敕正以先羣下。”
意為翟方進作為國家監察官員,未能自我整饬以表率下屬。
- 《後漢書·馬嚴傳》:“宜敕正百司,各責以事。”
指應整頓百官,明确各自的職責。
-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政治或官場語境,涉及對官員行為、機構職能的規範,如帝王下诏整頓吏治或調整行政體系。
-
其他形式
亦寫作“勅正”,為異體字形式。
“敕正”是帶有權威性質的整頓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通過命令或制度進行系統性糾正。
别人正在浏覽...
辯暢标下兵廚滄海一鱗讒哳城墉促柱雕牆峻宇諜報二智藩捍風雲之志伏祠鼓師海内無雙蒿然紅臉赤頸紅衣魂景介殻蟲寄迹山林金鼇酒甔郡國開腔澇朝勞止羅袂蠻邸茂緒内逼女道謙拒歧迷清介有守全别卻論蛐蛐兒容恕上首功射正石刻瘦顇水楗説問歲月不待人台步天開地辟題説投向外江佬王觐碗櫃委法衛輔聞樣兀奡鄉讪賢逸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