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可與三公的重要職位相稱的名望。《南史·謝舉傳》:“上曰:‘ 舉 非止歷官已多,亦人倫儀表,久著公望,悵恨未授之。’” 唐 白居易 《除許孟容河南尹兼常侍制》:“某官 許孟容 才志甚大,言論甚高,在臺閣間藹然公望。”
(2).公衆的希望;公衆中的聲望。 唐 韓愈 《舉張正甫自代狀》:“﹝ 張正甫 ﹞久處散地,實非所宜,乞以代臣,以副公望。” 金 王若虛 《贈昭毅大将軍高公墓碣》:“﹝節度﹞治聲甚美,公望甚重。”
“公望”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與三公職位相稱的名望
指某人的聲望或才能足以匹配古代“三公”(古代最高官職,如太師、太傅、太保)的重要地位。例如《南史·謝舉傳》中提到:“久著公望”,即強調此人的名望與高位相符。
公衆的期望或聲望
指在群體中具有廣泛認可和期待的社會聲譽。如唐代韓愈在《舉張正甫自代狀》中寫道:“以副公望”,意為希望張正甫能符合公衆的期待。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義演變或古籍用例,可查閱《南史》《韓愈文集》等文獻,或參考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
《公望》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公衆的期望、民衆的希望”。
《公望》這個詞的部首是“十”。
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公望》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左傳》中的一句話:“君子公望民之望也。”
《公望》的繁體字為「公望」。
古代對于《公望》的寫法并沒有太多改變,基本上和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1. 領導要密切關注公衆的公望,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
2. 大家對這個社會問題的解決都寄予了很高的公望。
公望+動詞:公望達成、公望實現
公望+名詞:公望目标、公望研究
期待、期望、希望、心願
失望、絕望、愁苦、落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