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赋税。《孟子·万章上》:“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后汉书·伏湛传》:“ 渔阳 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奴隶制的下限在春秋与战国之交》:“实行新制度的 季孙氏 执掌了霸权,三家都采取了征税制,而 鲁国 的政府实际上变成为地主政权机构,政府的基础是建立在地主的贡税上了。”
贡税是中国古代臣民向皇室缴纳的金钱、实物等赋税的统称,亦称“贡赋”。以下是详细解释:
贡税是古代政权通过强制手段征收的财物,形式包括粮食、布帛、货币等,主要用于维持皇室开支和行政运转。例如《孟子·万章上》提到“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表明其作为统治体系中的经济基础功能。
贡税是古代中央集权经济体系的核心,兼具财政功能和政治象征意义。其形式随时代演变,但本质始终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经济纽带。更多细节可参考历史文献及《孟子》《后汉书》等典籍原文。
《贡税》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从居民或企业收取的税款或贡品。这是一种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事业开支的重要方式。
《贡税》的拆分部首为贝字旁和言字旁,其中贝字旁是部首,表示与财富有关的含义;言字旁表示与语言、言论有关的含义。《贡税》共有15画。
《贡税》这个词的来源主要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古代,贡税是国家对地方或个人进行征收,以满足国家财政需求和支持国家建设的需要。
《贡税》的繁体字为「貢稅」。
《贡税》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和现代有一些差别,如「贡」字在古代写作「貢」,表示向上贡献财物或物品;「税」字在古代写作「稅」,表示向国家缴纳财物。
1. 政府通过征收贡税来筹措资金,以支持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2. 这个城市的企业都按时交纳贡税,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 贡品:指贡献给国家或上级的物品。
2. 财税:指与财务和税收相关的事务。
3. 贡献:指对国家、社会或组织有益的贡品或贡献。
近义词包括:纳税、征税、收税。这些词都指向居民或企业征收税款或贡品。
反义词包括:赋税、减税。赋税指的是国家向地方或个人征税,减税则指减少纳税额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