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吳。即 吳國 。 唐 李白 《溧陽濑水貞義女碑銘》:“ 子胥 始東奔 勾吳 ,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傷弓于飛。” 明 楊慎 《升庵經說》:“ 越 曰 於越 , 吳 曰 勾吳 , 邾 曰 邾婁 ,本一字而為二字,古聲雙疊也。” 清 殷譽慶 《暨陽懷古》詩:“此地 勾吳 戰壘開,尚餘重鎮 楚 江隈。”
“勾吳”是古代吳國的别稱,其含義及用法可總結如下:
1. 基本釋義
“勾吳”即“句(gōu)吳”,指春秋時期的吳國。這一名稱源于古代對吳國的稱呼方式,可能與古越語發音或雙聲疊韻現象有關。例如唐代李白《溧陽濑水貞義女碑銘》中曾用“勾吳”指代吳國疆域。
2. 詞源與争議
3.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例如清代殷譽慶詩句“此地勾吳戰壘開”,即借指吳國故地的戰争遺迹。
注意:若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參考《升庵經說》《李太白全集》等古籍,或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避免混淆現代語義中的“勾結”一詞。
《勾吳》(gōu wú)是一個漢字詞組,含有拷問、調查的意思。
拆分為「蔔」和「口」兩個部首。
「蔔」部表示蔔問、占卜,為四畫。
「口」部表示嘴巴、口舌,為三畫。
《勾吳》最早見于《漢書·律曆志》。據說,戰國時期吳國有一種特殊的拷問方法,稱為「勾吳」。後來,這個詞擴大了意義,用來形容調查、拷問的行為。
繁體字為「劂吳」。
在古代,「勾吳」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秦代甲骨文中,「勾」字的形狀更像一個扁平的凹形,「吳」字的「口」部畫得更大。
1. 警方正在對這起案件進行勾吳調查。
2. 我們需要通過勾吳的方式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調勾、審勾、勾舉
審訊、盤問、拷問
釋疑、解嘲、開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