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使的意思、觥使的详细解释
觥使的解释
宴席上掌管酒令的人。 唐 元稹 《病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红娘留醉打,觥使及醒差。”自注:“酒中觥使,席上右职。”
词语分解
- 觥的解释 觥 ō 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大,丰盛:觥羊(大羊)。觥船。觥饭。 笔画数:; 部首:角;
- 使的解释 使 ǐ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让,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觥使是古代汉语中对宴席中掌管行酒令、监督饮酒之人的特定称谓,其职责与酒礼文化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字面构成
- 觥(gōng):古代一种兽形酒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后泛指大型酒杯。《说文解字》释为“兕牛角可以饮者也”,象征宴饮权威。
- 使:意为执掌、司职之人,如“使者”“役使”。
合称“觥使”,即执掌觥器、监督饮酒礼仪者。
-
核心职能
觥使在宴席中负责:
- 行酒令:裁定饮酒规则,惩罚违令者(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注疏提及觥使角色)。
- 纠仪:确保宾客依礼饮酒,防止失仪(《仪礼·乡饮酒礼》载“司正升,受酬,扬觯以降”可佐证类似职能)。
二、文化背景
觥使的出现与周代酒礼制度直接相关:
- 礼制载体:周人“以酒成礼”,觥使通过罚酒维护尊卑秩序(如《礼记·乐记》“酒礼者,所以合欢也”)。
- 诗酒关联:《诗经》中“称彼兕觥”多次出现,反映觥器在宴饮中的仪式性,觥使则是礼制的执行者。
三、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明确定义为“宴席中执掌酒令的人”,引清代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觥使肃客,酬酢如礼”为例证。
- 《辞源》:强调其“监酒”职能,指出唐宋诗词中常见相关描述(如白居易“觥使申破”)。
四、语义演变
该词属历史词,现代汉语已罕用,但作为文化符号仍见于:
- 古代礼制研究:如《周代酒文化考》详述觥使在“乡饮酒礼”中的作用。
- 文学意象:诗词中“觥筹交错”隐含对觥使角色的文化记忆。
结语
觥使是周代酒礼文化的制度性产物,其职能融合了礼仪监督与社交协调,反映了古代“寓礼于酒”的社会规范。现代研究需结合《仪礼》《诗经》等典籍及权威辞书,方能精准把握其历史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觥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基本含义
- 字面构成:“觥”指古代盛酒的器皿(形似兽角或青铜器),“使”意为使用或掌管。组合后字面可理解为“酒器的掌管者”或“宴会中与酒相关的职责”。
- 引申意义:在唐代文献中,该词特指宴席上负责酒令的人,即监督饮酒规则、维持宴会秩序的职位。例如元稹的诗句“红娘留醉打,觥使及醒差”便描述了这一角色。
2.使用场景
- 主要用于形容古代宴会中与酒相关的礼仪或职务,常见于唐代诗文,体现当时饮酒文化的规范性。
- 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多作为文学或历史研究的词汇。
补充说明
- 部分资料(如、2)将其解释为“用酒杯和酒席表示宴会场合”,属于广义的引申,但缺乏直接文献依据。权威性较高的来源(如沪江词典)及唐代诗句均支持“掌管酒令者”这一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唐代元稹《病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及相关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暗中倾轧骜放鞭简边剧兵车之属冰箱采用层饱成均监称雨道晴赤军子翠斾大大小小惵息递直短简发鞍房地产市场访义分秧佛牙舍利赶程赶时髦挂须还田含蘗寒酸落魄洪范火头食子紧迫记事儿眷侍教郡邑遽惕可怜相空诞口燥唇干寥寞龙质买务瞀瞑梦中说梦米制磨盾鼻褭窕漂絖迁逃企望痊疴三自射利狮子鼻水居书口叹服誊録官铁路偷鸡戏狗脱繮之马五抢六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