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木死灰的意思、枯木死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木死灰的解釋

語出《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後以“枯木死灰”形容心不為外物所動。《宣和畫譜·道釋二》:“大抵釋氏貌像多作慈悲相,趺坐即結跏,垂臂則袒肉,目不高視,首不軒舉,淡然如枯木死灰。”《兒女英雄傳》第九回:“照 安公子 這等的人物……若説他既看得入眼,這心就同枯木死灰,絲毫不動,這心地也就太冷了,更不是情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枯木死灰”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兩個層面解析。字面義指枯萎的樹木和完全熄滅的灰燼,呈現完全靜止、喪失生命力的狀态。引申義則主要包含兩種語境:

  1. 道家思想的超然境界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用以描述摒棄感官欲望、消解主觀成見的精神狀态。此語境下,枯木死灰并非消極意象,而是強調通過“虛靜”實現與自然之道的融合,如《莊子·知北遊》進一步闡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的修身理念。

  2. 世俗情感的消沉狀态

    後世使用中逐漸衍生出貶義用法,比喻人喪失生活熱情或情感極度冷漠。北宋郭熙《林泉高緻》曾批評畫作缺乏生氣時以“已槁之木,已死之灰”作喻,明代李贽《焚書》亦用此語形容心性麻木者。

權威典籍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将其歸納為“形容極端消極冷漠,或對世事無動于衷”,《中國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則标注其語源為《莊子》并收錄宋明時期的語義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枯木死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演變

  1. 源頭:
    出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此處原指道家追求的超然物外、不為外物所動的境界。
  2. 後世引申:
    逐漸演變為貶義,形容人喪失活力或情感麻木。例如《兒女英雄傳》中批評“心同枯木死灰”是冷漠無情。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詞彙

五、注意事項

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在哲學或藝術領域可能偏向中性,日常使用則多為貶義。例如《莊子》原意強調修心,而現代例句多指頹廢。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成語詞典(來源:漢典、搜狗百科等)。

别人正在浏覽...

背惠食言避風港孛散扯裡狲逞捷臭豆腐窗花促滅打垜墆積堆笑獨立自由勳章掇采反側鋒穎膏澤宮人斜寡夫觀音土華颠花花柳柳懷瑕郇公廚回飇穢迹降聖校椅挾養凈發景向景曜儁拔抗水陵臨陸弟漫胡毛嫱墨務官你老檸檬暖潔炮位沛公破鼻千裡駿骨秋雕尚書受钺順化順水順風松粉酸牛奶天蝦圖景望胄猥陋微陣相碰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