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搖晃不定。《紅樓夢》第九六回:“隻見 黛玉 顔色雪白,身子恍恍蕩蕩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裡東轉西轉。”
“恍恍蕩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ǎng huǎng dàng dàng,其核心含義是“搖晃不定”,通常用來形容人或物體的狀态不穩定、搖擺或心神恍惚。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人或物體在物理或心理上呈現不穩定、晃動的狀态。例如《紅樓夢》第九十六回中提到林黛玉“身子恍恍蕩蕩的,眼睛也直直的”,生動描繪了她因情緒波動而步履不穩、心神渙散的樣子。
詞性與用法
出處與文學引用
該成語的經典用例見于《紅樓夢》,描述林黛玉因得知寶玉婚訊後失魂落魄的狀态,凸顯其情感沖擊下的肢體與神态變化。
近義與關聯表達
擴展說明
從構詞角度看,“恍”有恍惚、不清晰之意,“蕩”則含搖擺、波動之義,疊加使用後強化了不穩定的意象。這一表達兼具視覺與心理層面的雙重描述,常見于文學作品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場景或用法,可參考《紅樓夢》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恍恍蕩蕩》這個詞是指人的心境或思緒不清晰,仿佛在迷離中搖擺不定。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解釋這個詞的含義。
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可以将《恍恍蕩蕩》拆分為“忄子多草草”四個部分。其中,“忄”是心的偏旁部首,“子”是表示少年兒童的部首,而“多”和“草”則是漢字的字形構造。
《恍恍蕩蕩》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時期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它形象地描繪了人的心思在迷茫中徘徊不定,思維跳躍,無法集中的狀态。
對應繁體字,恍恍蕩蕩的寫法為「恍惚蕩蕩」。
相對于現代漢字書寫規範化,古代對《恍恍蕩蕩》這個詞的書寫方式可能稍有不同。然而,由于沒有确切的曆史記錄,我們無法精确知曉古代的寫法。
1. 他在演講時恍恍蕩蕩,無法表達思想的核心觀點。
2. 她心情低落,整天恍恍蕩蕩,不知所措。
恍然大悟、蕩秋千、東倒西歪、飄飄欲仙
迷茫、恍惚、迷離、迷失
清晰、明了、明确、有條不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