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承的意思、嗣承的詳細解釋
嗣承的解釋
繼承。《晉書·慕容超載記》:“朕猥以不德,嗣承大統,撫禦寡方,緻蕭牆釁發。” 宋 司馬光 《皇從兄華陰侯仲連墓志銘》:“ 昭裕公 素好學,喜為詩,藏書萬卷,侯能嗣承其志。” 明 張居正 《請谕戒邊臣疏》:“朕荷皇天眷命,嗣承大統。”
詞語分解
- 嗣的解釋 嗣 ì 接續,繼承:嗣後(以後)。嗣歲(來年)。嗣響(繼承前人之業,如回聲之相應)。嗣徽(繼承先人的美德、聲譽)。 子孫:後嗣。嗣子。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承的解釋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 繼續,接聯:繼承。承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啟後。 順從,迎合:奉
專業解析
嗣承是漢語中表示“繼承延續”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嗣承”指代對前人事業、傳統或血緣關系的延續與繼承。《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繼承接續”,強調前後相繼的連貫性。例如《尚書·大禹谟》中“嗣承丕緒”即指繼承先祖基業。
二、詞素分析
- 嗣:甲骨文字形為祭祀容器,本義為祭祀繼承,後引申為子嗣繼承。《說文解字》注:“嗣,諸侯嗣國也”,特指宗法制度下的正統承襲。
- 承:金文象雙手托舉之形,《爾雅·釋诂》釋為“繼也”,包含接受與傳遞雙重含義。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語境,如:
- 家族傳承:“嗣承祖業”(《明清契約文書彙編》)
- 文化延續:“嗣承禮樂”(《禮記注疏》)
- 權力交接:“嗣承大統”(《二十四史·明史》)
四、近義辨析
與“繼承”相比,“嗣承”更強調制度化的正統性,多用于宗法、禮制等特定領域。《現代漢語詞源考》指出該詞具有“宗祧繼承的禮法内涵”。
參考資料:
-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校訂本)
- 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嗣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繼承,常用于正式語境或曆史文獻中,指對權力、地位、傳統或財産的承接。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嗣承”指繼承前人留下的基業、職位或精神遺産。例如:
- 《晉書·慕容超載記》提到“嗣承大統”,指繼承皇位 。
- 宋代司馬光《皇從兄華陰侯仲連墓志銘》中“嗣承其志”,表示繼承志向 。
2.詞素分解
- 嗣(sì):本義為接續、繼承,多用于家族傳承或爵位繼承(如“嗣位”),也可指子孫後代 。
- 承(chéng):本義是“托着、接着”,引申為接受、擔當、延續(如“繼承”“承前啟後”) 。
3.用法與語境
- 曆史文獻:常見于帝王繼位、家族傳承等場景,如“嗣承大統”“嗣承道統” 。
- 文化傳統:用于精神或文化遺産的延續,如“嗣承先人美德” 。
- 法律財産:現代也可用于財産繼承,但使用頻率較低 。
4.與其他近義詞的差異
- “繼承”:更通用,涵蓋物質與精神層面。
- “嗣承”:更具文言色彩,強調正式、莊重的傳承關系,常見于古籍或特定儀式表述。
“嗣承”是“嗣”與“承”的同義複合詞,強化了繼承的鄭重性,多用于曆史、文化或宗法制度相關的文本中。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傳統禮制時仍需注意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哀鑰白毳孢子布雷艦操缦嗔魚持握除了蹙鼻啖齧蜑子玷冒掉尾滌綸逗趣兒耳唇封隩秎獲附骥攀鴻公廨毂端骨解賈馬許鄭交知金姑娘娘镌改具臣絕路逢生距石刻識狂電老成裡保亂媒鸾縧瞞神吓鬼漫失冥職旻天木畫拿不住排檔貧嘴賤舌破字蒲桃髻青肚皮猢狲傾毀窮谷塞噎三和土傘橑閃榆食人水底摸月庶寮塌方褪套兒脫籠無之祈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