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獵禽獸的機檻。比喻陰謀,圈套。 宋 曾鞏 《壽安縣君錢氏墓志銘》:“ 凝之 夫婦康寧壽考,自肆於山川之間,白髮皤然,體不知駕乘之勞,心不知機擭之畏。”
“機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huò,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由“機”(機關、器械)和“擭”(捕獸的籠檻)組合而成,字面指捕獵禽獸的機械裝置,即古代用于誘捕動物的陷阱或機關。
在文學語境中,該詞常被引申為陰謀或圈套,強調隱秘、危險的算計。例如宋代曾鞏在《壽安縣君錢氏墓志銘》中寫道:“心不知機擭之畏”,即以“機擭”暗喻人世間的權謀與陷阱。
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理解其含義,并注意文獻中比喻手法的運用。
《機擭》(jī hu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部首“木”和“殳”組成,總共包含12個筆畫。
《機擭》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是由古代的兵器“擭”所指。在繁體字中,機擭的寫法是「機槊」。
在古代,機擭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主要保留了木和殳兩個部首的形狀。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對古代文獻進行詳細研究。
1. 現在的刀劍隻是機擭的一個簡單替代品。
2. 他手中揮舞着機擭,英勇地沖向敵人。
組詞:機靈、機警、機敏、機智、擭杖。
近義詞:擭杖、長矛、兵器。
反義詞:和平、無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