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aritable and pious deeds;good deeds and merits]
(2) 功业与德行
功德无量
武父子亡( wú)
(3) 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汉书·苏武传》
(4) 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佛事
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1).功业与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 元 张宪 《咸淳师相》诗:“諛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 赵朴初 《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
(2).佛教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3).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旛,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 晁天王 。”《红楼梦》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4).指做好事、有益的事。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 空同子 功德我者厚矣!”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六朝》:“功德词林,故自匪浅。”
“功德”的汉语词典释义
“功德”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既包含世俗层面的意义,也承载着宗教文化的特殊内涵。
世俗释义:功业与德行
《汉语大词典》指出,“功德”指“功业与德行”,即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取得的成就与展现的道德品质。例如《礼记·王制》中“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强调对社会的贡献与德行的统一性。
佛教释义:善行与福报
佛教语境中,“功德”特指通过修行、布施等善行积累的福德与智慧。《佛学大辞典》解释为“行善所生之利益”,如诵经、礼佛、济贫等行为均属“修功德”,信徒认为这些善业可带来现世福报与来世解脱。《大乘义章》进一步说明:“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德谓福德,济度众生”,强调功德兼具自利与利他的双重意义。
历史语用与经典例证
汉代典籍中,“功德”常与社稷、民生关联。《汉书·武帝纪》载“功德茂盛,不能尽宣”,用以称颂帝王政绩。唐宋以后,随着佛教本土化,“功德”逐渐融入民间信仰,如敦煌文书中的“功德碑”“功德窟”均体现宗教与世俗价值的融合。
权威文献参考
功德是一个融合了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复合概念,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功德最初源于《礼记》,指“功业与德行”,即对社会或他人有积极贡献的行为和品格。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该词被赋予更深的宗教内涵,梵语称“guna”,意为“功能福德”,强调通过善行积累的福慧资粮。
佛教认为功德是修行的核心成果,包含两个维度:
佛教提倡多途径积累功德,包括:
佛教经典提醒,功德需以清净心实践,若掺杂功利目的(如为求名利行善),则可能沦为“虚伪功德”。因此,修功德更需注重动机的纯粹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经典依据或实践案例,可参考佛教经典《维摩诘经》《金刚经》等。
本山贬食鼻囱兵微将寡不期茶卤剗革长统靴沉疴赤十字会传锣出工辞色道光鵰喙彫衰递驮东坦断望珥丝非度飞升肤庸改火梗命好些个红杏尚书患咎胡耇借账既来之,则安之井閈镜饰苦草拉撮老父母连陌联续落选洛阳耆英会绿珠贸利勉勖迺今内市旁师潜藏敲推儒吏如山压卵嘶噪同袍同泽屠夫侮法舞跃仙茅宪则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