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冥行擿埴的意思、冥行擿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冥行擿埴的解釋

漢 揚雄 《法言·修身》:“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 李軌 注:“埴,土也。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雖用白日,無異夜行。”後以“冥行擿埴”比喻研求學問不識門徑,暗中摸索。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五章:“若愚者乎,既不能考大地萬物之理,又不能收今古諸聖之華,擿埴自喜,冥行自誇。”如:幾十年來,我冥行擿埴,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成就,卻也小有所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冥行擿埴”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字面意為“在黑暗中行走,用手杖點地探路”。該詞出自漢代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其中“冥行”指黑夜中盲目行走,“擿埴”指用手杖敲擊地面辨别方向,整體比喻人缺乏明确目标或理論指導,僅憑直覺或經驗盲目探索。

從構詞角度分析:

  1. 冥:釋義為“昏暗、幽暗”,如《說文解字》釋為“幽也”,引申為蒙昧不明的狀态。
  2. 行:指行動、行走,強調實踐過程。
  3. 擿:同“擲”,此處指敲擊動作,見于《莊子·胠箧》“擿玉毀珠”。
  4. 埴:原指細膩黏土,後引申為土地、路徑,如《考工記》載“用土為器,抟埴之工”。

該成語的哲學内涵可追溯至儒家與道家的實踐觀。例如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引用此詞,批評脫離經典的學習方式,強調“學必本于性天,識必折衷聖哲”的治學态度。現代用法中,多用于形容缺乏科學方法的盲目探索行為,如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以“冥行擿埴”比喻乾嘉學派某些考據研究的局限性。

權威文獻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冥行擿埴”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與延伸

五、總結

該成語既可用于描述治學态度,也可比喻缺乏指引的實踐過程,強調在未知領域堅持探索的精神。

别人正在浏覽...

飽聞抱甕悖言表餌閟蠋不緝藏頭漏影稱手愁蹙創立出奇制勝次官打交道倒頓颠沛流離點行冬舂米東郭爾後飛檐走壁奉為楷模膚言伏枕鋼澆鐵鑄廣義官衙古文經學豪賢黑黝黝揮金稽拜桔槔烽極目迥望金蓮積嚴钜美凱凱饋歲毛玻璃木羽泥婆羅濃姿拍彈仆禦權閹騷詞視民如子四六體擡褃帑儲鐵瓜錘提籃題引同濟通悟土利外番無雙亭骛揚先悉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