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主的意思、公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主的解釋

[princess] 帝王、諸侯之女的稱號(周稱王姬,戰國始稱公主)

公叔為相,尚(娶)魏公主。——《史記·吳起列傳》

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 黃宗羲《原君》

詳細解釋

(1).帝王、諸侯之女的稱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田文 既死, 公叔 為相,尚 魏公主 ,而害 吳起 。”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天地生植·公主》:“《春秋公羊傳》曰:天子嫁女於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謂之公主。蓋 周 事也。《史記》曰: 公叔 相 魏 ,尚 魏 公主 , 文侯 時也,蓋僭天子之女也。《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 秦 漢 以來,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 五代 馮鑒 《續事始》卷十:“ 漢 制天子女為公主,姊妹曰長公主,帝姑為大長公主。”《明史·公主傳》:“ 明 制: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

(2).對某些婦女的尊稱。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四:“ 漢 禮,皇後採桑,祀蠶神,曰:‘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稱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帝王之女的特定稱謂,源自周代禮制。《漢語大詞典》記載:“公主者,天子嫁女,不自主婚,使公侯主之,故稱公主。”這一解釋揭示了其詞源特征:周朝時期,周天子将女兒下嫁諸侯時,由同姓公爵主持婚禮儀式,故得此稱謂。

從詞義演變來看,“公主”的指代範圍曆經變遷:

  1. 先秦時期:特指周天子之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印證當時諸侯之女亦稱公主;
  2. 漢代定制:确立皇帝之女專稱制度,《漢書·高帝紀》載“公主儀服同列侯”,此時開始形成完整冊封體系;
  3. 唐代擴展:出現“長公主”“大長公主”等衍生稱謂,用以區分皇帝姊妹與姑母,《唐會要》載有詳細品秩規定;
  4. 明清時期:形成嚴格的分封制度,《明史·公主傳》記載“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的分級體系。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

語言學角度分析,“公”為尊稱前綴,“主”含主宰之意,二字組合既體現身份尊貴,又暗含政治聯姻功能。據《中國古代稱謂辭典》考證,該詞與“郡主”“翁主”形成宗室女子稱謂系統,三者按父親爵位等級嚴格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君主、諸侯之女的尊稱,其含義和演變可綜合多來源信息梳理如下:

1.基本定義

公主最初專指帝王或諸侯的女兒。周朝時周天子的女兒稱為“王姬”,戰國時期改稱“公主”,這一稱謂沿用至後世。

2.名稱起源

“公主”一詞源于周代婚嫁制度。周天子嫁女時,由同姓諸侯(爵位為“公”)代為主婚,因此得名“公主”(“公”主婚之意)。例如《史記》記載“尚魏公主”,即指迎娶魏國諸侯之女。

3.身份範圍

4.相關文化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制度、曆史文獻及文化解讀,如需更深入考據,可參考《史記》《公羊傳》等史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卑小鞭楚鄙亵波神不奈蒼涼褫革創大穿着黛鬟膽欲大而心欲小大樹頂門杈頂門一針鬥姑娘堵縫蹲笆籬子符同高翚共線怪誕冠山戴粒歸飛孤迥滑步黃德讙擾會粹奸臣當道谏鼓僥榮進惡經堂盡下舊汙闊宕了身脫命鍊指廬寝瞞天要價孊密泥淪烹煮漂兒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賽神三登適悶宋學蒜腦藷田夫頭管團員推宅圖議委遲伍侯無漸閑篇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