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托,走門路。 明 張居正 《答撫院辛公應乾》:“於人絶無私語,絶無幹託。”
幹讬(gān tu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引申義及用法角度解析如下:
請托、求情
指通過人情關系請他人代為辦事或說情。此為本義,強調借助他人影響力達成目的。
例:幹讬有司,謀求私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2卷,第1053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21頁。
依附權勢
引申為依附權貴勢力以獲取利益,含貶義色彩。
例:幹讬豪強,以圖進身。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第128頁。
古義為“求取”,《說文解字》釋為“犯也”,此處引申為主動請托。
同“托”,意為“委托、倚仗”,《玉篇》注:“寄也,依也”。二字組合強化“借外力達成訴求”之意。
屬文言色彩較重的詞彙,現代漢語多用“請托”“走關系”等替代。
多用于描述非正當途徑的請托行為,隱含對權力濫用的批判。
來源:《漢語成語大詞典》第286頁(中華書局,2002年)。
《後漢書·崔骃傳》載:“不欲幹讬非譽”,意為不借他人虛名謀利,印證其古已有之的貶義語境。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五十二。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出版物為準。現代詞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或《現代漢語詞典》網絡版(台灣教育部修訂)。
“幹讬”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幹”和“讬(托)”兩字組成。根據字義分析:
幹
在古漢語中,“幹”有“求取”“冒犯”等含義,如“幹祿”(求取官職)、“幹谒”(為求見而冒犯)。
讬(托)
通“托”,意為“委托”“請托”,如“托人辦事”。
綜合解釋:
“幹讬”可能指通過請托關系謀求利益,帶有貶義色彩,類似于現代所說的“走後門”“拉關系”。例如在古籍中可能用于描述通過不正當途徑請求他人幫助的行為。
注意:
若需進一步探讨,請提供更多信息或核對原詞。
拔軍弛防敕格赤條條寵戚蜑船刀錐頂謝鬥絕番陳梵鈴改稿感愕赓響公廟官司駭痛桁楊宏敷黉門監生魂常火絕甲産僭狂剿捕嗟嗷機練精趣謹戒九棘酒容駿利窺隙苦莘莽浪翩幡劈丢撲鼕皮軒钤别器賄綦繡呿嗟渠兇軀腰升阻比使民以時壽紀手将受任漱滌疏密松鲈讨亂鐵城退息錗鏆無仇五禮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