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言成就。《易·乾》“贞者,事之干也” 唐 孔颖达 疏:“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干济。” 唐 崔致远 《徐莓充榷酒务须知》:“前件官发跡戎行,研心吏道,忠勤所至,干济可观。”
(2).谓办事干练而有成效。《梁书·刘坦传》:“为 南郡王 国常侍……迁南中郎録事参军,所居以干济称。” 唐 白居易 《与卢恒卿诏》:“以卿有忠劳之前効,干济之长才,常简朕心,宜授此职。” 金 王若虚 《答张仲杰书》:“若夫趋上而虐下,借众命以易一身,流血刻骨而求干济之誉,今之所谓能吏,古之所谓民贼也。”《儒林外史》第八回:“ 南昌 知府员缺,此乃沿 江 重地,须才能干济之员。” 清 姚莹 《再与方植之书》:“虽有善策,无干济之人,奈之何哉!”
“干济”的汉语词典释义及考释
“干济”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办事能力出众且成效显著,常用于描述人的才能与功绩。以下从词义解析、词源演变及用法示例三方面阐释:
基本词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干”为“才干、能力”,“济”表“成就、成功”,二字组合后强调“有才能且能成事”,多用于褒扬个体在事务处理中的高效与成果。例如《晋书·何充传》载:“(何充)居朝干济,临民肃清”,即赞其治国理政之能。
词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魏晋文献,属文言词汇,近代逐渐口语化,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词义从侧重“才干”延伸至“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综合能力,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评:“史家须具干济之才,方堪修志。”
用法与示例
参考来源:
“干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àn jì,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成就
指通过努力达成目标或完成某事。例如《易·乾》中“贞者,事之干也”的唐代孔颖达疏提到:“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干济。”
办事干练而有成效
形容人处理事务能力强、效率高。如《梁书·刘坦传》记载:“所居以干济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出处,可参考、5、8中的文献引用。
凹凸印白俄罗斯瘢楞班衣报话机不祥不哲岔事城市环境持书床上施床黜罚等极奠文低敛东方宿东园梓器惰孏恩借二时反抗期飞虎旗封崇凤凰蜕粉絮佛出世刚前贺岁宏伯歡国灰墨昏盹昏夕活局子家法节嫠节下锦袍仙救命星狷忿橛笔刻骨镂心旷坠葵倾馈祀令鼓柳眼花须悯嗟齧缺配耦戚貌上宿绅粮蕣荣私庙微门乌员向火西落鬼戎新出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