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甘瓠的意思、甘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甘瓠的解釋

瓠的一種。《詩·小雅·南有嘉魚》:“南有樛木,甘瓠纍之。” 朱熹 集傳:“ 東萊 呂氏 曰:‘瓠有甘有苦,甘瓠則可食者也。’”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自鮑甘瓠,熱粱和炙。” 元 虞集 《題漁村圖》詩:“已烹甘瓠當晨餐,更擷寒蔬共萑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甘瓠是漢語中對可食用葫蘆類植物的統稱,屬葫蘆科,學名為Lagenaria siceraria var.hispida。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詞義解析

    根據《漢語大詞典》,“甘”指味甜或美好,“瓠”即葫蘆的古稱。甘瓠特指果實味甘、可食用的葫蘆品種,與苦瓠(味苦有毒)相對。古代文獻如《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中“甘瓠累之”,描述其藤蔓纏繞生長的特性。

  2. 植物學特征

    甘瓠果實呈長圓筒形或瓢形,表皮光滑,嫩果可作蔬菜,成熟後外殼硬化可制容器。《中國植物志》記載其廣泛栽培于溫帶至熱帶地區,喜濕潤土壤。

  3. 文化引申

    古人以甘瓠象征多子與實用,如《齊民要術》載其種植方法及“削瓠為杯”的工藝用途。部分方言區(如吳語)仍保留“甘瓠”一詞,指代菜用葫蘆。

網絡擴展解釋

“甘瓠”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甘瓠(gān hù)指瓠瓜的一種,其果實味甜可食,屬于葫蘆科植物。與苦瓠相對,甘瓠無毒且適合食用。


二、文學與典籍出處

  1. 《詩經》記載
    《詩·小雅·南有嘉魚》中提到:“南有樛木,甘瓠纍之”,描述甘瓠藤蔓纏繞樹木生長的景象。朱熹在《詩集傳》中注解:“瓠有甘苦之分,甘瓠可食”。
  2. 其他古籍引用
    漢代《鹽鐵論》和元代虞集的詩作中均提到甘瓠,體現其作為食材的曆史悠久性。

三、藥用與植物學特征

  1. 中藥别名
    在醫學典籍中,甘瓠被稱為“瓠子”,别名包括龍蜜瓜、天瓜等,其果實可入藥。
  2. 植物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的變種,果實呈長圓柱形,表皮光滑,我國多地有栽培。

四、注意事項

需注意與苦瓠區分,後者因含葫蘆素有毒,不可食用。甘瓠則無毒,常用于烹饪或藥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學典故或藥用細節,可參考《詩經》《鹽鐵論》及《新修本草》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渾八進制幫同壩田避人薄材草房畼月塵聽菙氏春令黨甲丹朱颠酒地瘠民貧都蔗飛夢釜中魚伉直鲠亮梗逆怪誕詭奇關門落闩貫越挂牌鼓舌搖唇黑樓子何物将心比心绛衣娘兼輛棘蔓金錯書金鈎究物巨楫狂書木妖難能内府炮鳳烹龍抛漾佥小青漪乞索兒日朝三鳳散直時乘拾餘唾田茅田青偷合取容微捕圍點打援聞風而至倭娘無筭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