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阿舅的意思、阿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阿舅的解釋

(1).舅父。《隋書·五行志上》:“ 周 初有童謡曰:‘白楊樹頭金雞鳴,祗有阿舅無外甥。’ 靜帝 , 隋氏 之甥,既遜位而崩,諸舅強盛。”《水浒傳》第十四回:“少刻,我送 雷都頭 那人出來時,你便叫我做阿舅,我便認你做外甥。” 明 夏完淳 《讨降賊大逆檄》:“初飛樹鶴之毛,笑漫天于阿舅。”

(2).妻的弟兄。《水浒傳》第四九回:“ 顧大嫂 説:‘伯伯,你的 樂阿舅 透風與我們了。’”《水浒傳》第五十回:“你今卻又做人情。你又不曾和他妹子成親,便又思量阿舅、丈人。”《儒林外史》第五回:“你兩個阿舅姓 王 ……聽見妹夫請,一齊走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阿舅”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親屬稱謂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阿舅”在傳統漢語中通常指母親的兄弟,即舅舅。《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定義為“舅父”,即母親的兄弟,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方言中。例如《北史·列傳》中記載“阿舅何忍雲此”,即用此義項。

二、方言與特殊用法

部分方言中,“阿舅”亦可代指妻子的兄弟,即“妻舅”。《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指出,在吳語、閩南語等區域,此用法仍保留于口語中,如“伊是我阿舅”(他是我妻子的哥哥)。

三、曆史語用演變

唐宋時期,“阿舅”曾用于非親屬關系的尊稱。敦煌變文《舜子變》中“舜子府君莫嗔,阿舅暫到”一句,即借“阿舅”表達對長者的敬稱。此用法現已罕見。

四、文化語境中的貶義延伸

明清小說中,“阿舅”偶含戲谑或貶義,如《水浒傳》第十四回晁蓋稱白勝為“阿舅”,暗含輕視。《金瓶梅》中亦有用例,需結合語境判斷情感色彩。

權威文獻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北史》(中華書局點校本)等。

網絡擴展解釋

“阿舅”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稱謂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指母親的兄弟(舅父)

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最為常見,例如:

二、指妻子的兄弟(妻舅)

明清小說中多用于此義:

詞義演變特點

該詞早期以“舅父”為主流含義(多見于隋唐文獻),宋元後逐漸擴展出“妻舅”的用法,尤其在白話小說中高頻出現。現代漢語中,北方方言區仍保留此稱謂,但使用頻率低于“舅舅”“大舅子”等說法。

别人正在浏覽...

哀家白幕八角蓮倍道而行碧鳳閉月羞花不懈采求傳花擊鼓蹙密存儲得意不宜再往隊率訪聞封狼封瘗鬼婆婆寒齑和顧還童護跸诙俳火前花鞬镳膠臘蕺菜結茅浄泚警黠軍犬來暨浪傳老樣子良辰聯句盧女羅繖貿襲緬然篾如秘紀納降暖鍋遷席清音幽韻曲衡曲須喪荒散殊掃墓視為畏途抒憤水口水電站棠芾委貌溫良恭儉讓武剛車五蛇相步象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