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議的意思、改議的詳細解釋
改議的解釋
改變主張。《後漢書·袁安傳》:“詔百官議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譎詐,求欲無猒,既得生口,當復妄自誇大,不可開許。 安 獨曰:‘……不宜負信於戎狄,還之足示中國優貸,而使邊人得安,誠便。’司徒 桓虞 改議從 安 。”
詞語分解
- 改的解釋 改 ǎ 變更,更換:改變。更(卬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張。朝令夕改。改編。改寫。纂改。 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專業解析
改議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改”和“議”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修改、變更或重新審議(原有的意見、決定、方案等)。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改: 指變更、修正、調整。
- 議: 指商議、讨論、評論、意見、建議、決定。
- 改議: 将兩者結合,意指對之前已經形成的意見、決定、方案、條文、提議等進行修改、更正或重新讨論審議的過程或行為。
-
詳細解析與用法:
- 對象: “改議”的對象通常是已經存在的、成文的或初步形成的決議、規定、計劃、提案、意見等。例如:“改議章程”、“改議提案”、“改議原判”。
- 原因: 進行“改議”的原因可能包括發現原有内容存在錯誤、不合時宜、考慮不周、情況發生變化或需要吸納新的意見等。
- 過程: “改議”本身包含了“議”的過程,即需要經過再次的讨論、商議、辯論,然後才能做出“改”的決定。它強調的是一種基于讨論的修改行為。
- 結果: “改議”的最終結果是産生一個經過修訂的新版本或新的決定。
- 語境: 該詞多用于較為正式或書面的語境中,如法律、規章、政策制定、會議決策、學術讨論等領域。例如:“大會決定對草案進行改議。” / “此案證據不足,發回重審改議。”
-
應用場景舉例:
- 法律司法: 上級法院認為原審判決有誤,發回重審要求“改議”。
- 政策制定: 根據社會反饋,對拟出台的政策草案進行“改議”。
- 組織規章: 公司股東會對公司章程的某些條款提出“改議”動議。
- 學術研究: 在論文評審後,作者根據評審意見對研究結論進行“改議”。
-
近義詞辨析:
- 修改: 範圍更廣,指對文本、計劃、設計等進行一般的改動、修正,不一定強調經過正式的“議”的過程。
- 修訂: 通常指對書籍、法律、規章等進行系統的修改訂正,過程可能更正式和全面,與“改議”有重疊,但“修訂”更側重結果,“改議”更側重過程(審議)。
- 複議: 法律術語,特指對已做出的決定(尤其是行政決定、司法裁判)再次進行審查,與“改議”在重新審議這一點上相似,但“複議”是特定程式。
- 更改/變更: 含義更寬泛,指一般的變動、更替,不特指對“議”的結果進行修改。
-
權威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該詞典是漢語詞彙規範解釋的權威工具書。
- 用法解析參考了《漢語大詞典》中相關詞條的解釋和例證。 《漢語大詞典》是收錄古今漢語詞彙最完備的大型語文詞典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改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改變原有主張或意見。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1.基本釋義
“改議”指在讨論或決策過程中,推翻或修正之前的觀點,轉而采納新的立場。這一行為常出現在古代政治、軍事等重大事務的商議場景中。
2.曆史文獻例證
- 《後漢書·袁安傳》記載:東漢時期,司徒桓虞最初反對歸還匈奴俘虜,但最終被袁安說服而“改議從安”,即改變主張支持袁安的建議。
- 《史記·孝文本紀》中“更議不宜”一句,“更議”與“改議”同義,指不宜再改變原有決議。
3.詞義辨析
- 與“更議”的關系:兩者可互通,均表示修改原有意見。但“更議”更側重“重新商議”的過程,而“改議”更強調“改變結果”。
- 現代使用: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學術研究或曆史文本分析。
4.語境延伸
在具體語境中,“改議”常伴隨立場動搖或外部影響導緻決策變化,例如外交談判中的策略調整、朝廷議事時的觀點轉變等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及《史記》相關篇章,或查閱權威古籍注疏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闇然百像圖八擡八座标望不見得澄水帛遲俄赤款傳桶楚巴膽囊陡趄方外之人放佯風檢封建地租噶隆趕鄉鄰革黜寡鶴龜鱗核産滑亂穢膻護門草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澆陋解後競心景祚金花銀辣焦焦老饞良民淩轹南糖内寇黏埴濃濃漚榔辟非疲累恰正青衣節級毬路錦讓居喪梆喪律燒空哂收耍逗樞掾坦然自若踏逐無濟鄉情狎異訢合析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