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明 清 賦征米谷折價上繳的銀兩。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又 浙江 等處,每歲夏秋麥米,共折銀一百萬有奇,即國初所謂折糧銀,今所謂金花銀是也。”《明史·食貨志二》:“ 南畿 、 浙江 、 江西 、 湖廣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米麥共四百餘萬石,折銀百萬餘兩,入内承運庫,謂之金花銀。”亦省稱“ 金花 ”。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三》:“今天下漕粟之費,數百萬有奇,而上供禦用者,名為金花,亦四百萬有奇。”《清史稿·世祖紀二》:“國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未嘗節省發施。”
“金花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用法綜合理解:
定義:
“金花銀”是明代中後期至清代的一種賦稅形式,指将稅糧(米、麥等)折合成銀兩征收的財政制度。其名稱源于銀兩的成色标準——足色且帶有金花紋理的上等銀錠。
曆史背景:
定義:
作為形容詞性成語,“金花銀”形容物品質地精美、華麗貴重,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對器物的修飾,如“金花銀酒杯”“金花銀首飾”。
詞義解析:
唐宋時期已有“金花銀”一詞,原指成色上乘、帶有金花紋路的銀錠或鎏金銀器工藝。明代賦稅改革後,該詞被賦予特定財政含義,成為曆史術語,而文學用法逐漸淡化。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曆史語境中多指稅銀制度,文學描述中則側重物品的精美屬性。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明史·食貨志》或中國國家博物館相關史料。
《金花銀》是一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富有,擁有大量的金錢和財富。
《金花銀》的拆分部首為“金”(金屬)和“花”(植物),拆分筆畫為7畫(金:4畫,花:3畫)。
《金花銀》一詞首次出現于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該詞用以描繪一個人的財富和富裕程度。
《金花銀》的繁體字為「金花銀」。
在古代漢字中,「金」字的寫法有很多種,例如:「釒」、「銀」;而「花」字的寫法也有一些變體,例如:「㐫」、「華」。所以,在古時寫作《金花銀》的漢字可能有所不同。
1. 他們一家人真的是《金花銀》滿屋,生活得十分富裕。
2. 這個商人一夜之間就成了《金花銀》,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
金銀山、金玉滿堂、花樣繁多、銀花滿天
富可敵國、富甲一方、暴發戶、財大氣粗
一貧如洗、一無所有、一貧如椽
【别人正在浏覽】